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校园新鲜事·课堂开到山泉旁

安徽日报 2018-09-04 11:17 大字

本报记者 陈婉婉

利用清澈甘洌的山泉养鱼,在黄山市农村有着几百年历史,被农业部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日前,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黄山市黄山区,结合水产养殖的专业特色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在黄山区焦村镇,队员们把课堂摆到了农户的养殖基地中。养殖基地依靠稻田浅水环境养鱼,以黄山山泉水为自然优势,利用鱼吃虫、吃草,再用鱼粪肥田,充分发挥稻鱼共生互利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及药物,通过套养鱼增收,这种“稻鱼共育,互利共赢”的生产方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丁淑荃告诉记者,她长期带领团队为当地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指导,不断完善综合种养的方式。经实测,2017年种养结合的水稻亩产收入与同一品种普通种植模式相比高2至3倍,水产品价格高出10%。“科研团队下基层,不仅帮助焦村镇成功打造了生态养殖的特色,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知识扎实、立志服务农业的大学生。 ”丁淑荃说。

大鲵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在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具有广泛前景。养殖大鲵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队员们走进谭家桥镇,调研当地利用生态优势人工驯养大鲵的专业技术。 “大鲵养殖整个过程全部引用山泉水,实现水系统的循环,更适合大鲵的生存。仿生态养殖模式可以让受精后的孵化率达到90%以上。 ”一名队员告诉记者,实地调查后,自己以往对书本知识存在的疑惑被解开,一些推理观点也得到了印证,让所学知识得到更深入的消化。

安徽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多年来在科技扶贫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大别山道路”,鼓励师生走出课堂、走进山林田野,让科研成果走出温室、让人才走出校门、扎根基层。近年来,学校在全省建立了八大综合试验站,通过试验站与脱贫攻坚任务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三农”。

新闻推荐

家乡的记忆

二等奖华侨城小学三年级殷文豪我是来自华侨城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名字叫殷文豪。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安徽安庆,我的...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