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老放映机的光影变化
□本报记者孔令海
8月17日晚7点半,在胜利社区文化广场上,一块白色大银幕、两个立体音箱以及一套数字放映设备吸引了周围的居民。胜利社区党委副书记朱予顺整理好放电影的设备后,大喊一声:“父老乡亲们,搬好凳子,准备看电影啦!”
这是丝绸路街道胜利社区开展的“文明实践,红色传承”广场电影活动。只要天气条件允许,社区就会在每晚7点半左右播放广场电影。
“好久没在广场上看电影了,有种回到七八十年代的感觉。”看着社区居民兴致勃勃地观看电影,朱予顺笑呵呵地说。
天色一暗,5米多宽的大银幕一亮,立马有了大影院的感觉,当天放映的电影是冯小刚导演的《芳华》。“我们那个时候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大家都喜欢穿军装,感觉特别帅气。”朱予顺回忆道,“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队里挣工分,那时候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咱们村里就买了一台胶片放映机,到了晚上也像现在这样在广场上放电影,那时候一家老小搬着马扎、拿着蒲扇看电影,几百人嘻嘻哈哈好不热闹,不过那时候的电影屏幕没有现在这么大、这么亮,画质更没有现在的好。”
“老书记,如今咱们国家科技发达,现在用的都是数字投影机,您说的那是老式胶片电影机,现在早淘汰啦!咱们现在用的设备值好几万呢,画质清晰、声音辨识度高,看着当然带劲了!”在一旁放映电影的工作人员小吴打趣道。
“对啊,这不才说现在日子好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也富裕了。不过那时候,听着‘哒哒哒\’的胶片走带声,看着屏幕上粗糙的画面,别有一番风味,你们年轻人可体验不到喽!”朱予顺对着小吴又将回一军。
朱予顺从年轻时就喜欢电影,早些年也帮着村里的放映队放电影,对一些老放映机颇为喜爱。“那时候用得比较多的是安徽电影机械厂制造的日灯机,好操作、易上手,还有长江轻水型放映机,是七十年代末下乡常用的放映机,十分珍贵。”朱予顺打开了话匣子,“到后来条件好了,我们就开始去城里电影院看电影,就是现在的书城,以前那里经常放电影,票也不贵。到了九十年代,电视机普及后就很少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听孩子们说,现在都是去影城看电影,还分巨幕、3D啥的,花样也多了,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种广场看电影的模式。”
电影从“室外”发展到“室内”,又从“室内”回到了“室外”,不过几步之遥,但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这条路,一走就是近40年。这40年间,无论是胶片电影还是数字电影,都让更多的文化元素走进了千家万户,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如今,随着高清数字投影、3D、4D等科技的不断革新,放映机也推陈出新,电影以更加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留在朱予顺那个年代的人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光影,永远是在一天的田间劳作后,当天边第一抹晚霞出现的时候,大家搬着马扎到广场上吹着凉风,欣赏着老式胶片放映机投放出的红色革命电影的时光,因为那也是他们年轻时的“芳华”。
新闻推荐
新华社合肥8月20日电(记者汪奥娜)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获悉,为切实提高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绩效,《安徽省扶贫项目资金...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