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黄少平日记暴露,罗飞发现玄机

华西都市报 2018-08-17 04:24 大字

就在刚刚的一瞬间,在邓骅的提示下,曾苦苦纠缠着罗飞的困惑竟豁然开朗。那两分钟的时差,十八年的等待,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到那个人的面前,想问一句:为什么?

二十分钟后,罗飞来到了目的地。

罗飞知道自己来得太晚了。

不仅那个人已经离开了,而且在此之后,还有另外一些人来过这里,这些人显然想要寻找某些东西。

那个人去了哪里?后来的人在寻找什么?他们找到没有?

一个个疑问萦绕在罗飞的脑海里,他冥思苦想,可一时间又没有任何的头绪。

是的,那个人知道自己会找来,当上次自己提出那两分钟时差的疑问之后,他就一定知道自己会找来。因为那个家伙太了解自己了,他深深地知道,那两分钟的时差必将成为自己突破所有谜团的关键点。

所以他已经提前离开了。

也许,他现在正在某个角落里窥伺着自己,同时在得意地窃笑吧?

罗飞痛恨自己的拙劣表现。那么关键的线索已经暴露在眼前了,可自己却没能及时破解。他甚至还跑到那个人面前去寻求答案,那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再仔细回想,其实还有一些线索本也如此明显,可自己却偏偏视而不见。

比如郑郝明留下来的探案日志,罗飞清楚地记得那上面有关爆炸案幸存者的描述。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小雨

前几天的调查一直没有什么收获,而今天终于有了转机。

下午,爆炸现场的那名男子终于苏醒了。可是我对他进行询问时,他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甚至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医生说这是重伤病人正常的失忆现象,我必须采取一些积极的办法去加速唤醒他的记忆。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多云

我把水泥管的照片给那名男子看了,他开始仍有些茫然。后来我又向他展示了那些铜线,告诉他那是他口袋里的东西。我鼓励他努力去回忆,想想昏迷前的事情。

他的表情显得想起了些什么,很费力地要说出来。我把耳朵贴在他嘴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那些……水泥管,我……我住在里面。”

我当时真是高兴坏了。后来他又陆续告诉我,他叫黄少平,来自安徽农村。家里的父母都去世了,一个人来省城谋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暂住在水泥管里,靠捡破烂儿过日子。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晴

我向黄少平出示了爆炸现场的照片,他显得很惊恐。我告诉他:有两个人,一男一女,在这个工厂里被炸死了。他当时也在现场,被炸重伤。黄少平终于慢慢回忆起了那天的情况。

案发当天下午,黄少平看到有三个人(两男一女)先后进入了那个废弃的工厂,他便觉得有些奇怪。最后当那个女子进入工厂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于是悄悄地进去窥视。他看到了后来的那一男一女,也听到了一些对话(对话过程与罗飞的描述基本吻合),但还没等他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爆炸便突然发生了。

……

多么明显,多么明显!

那个幸存者根本就不是拾荒者黄少平!

他并没有失忆,他一开始说什么也想不起来,只是还没有想好该如何隐藏自己的身份而已!

他仍然通过伪装失忆的老办法,一步步地试探出警方所掌握到的资料,他自己再根据警方的资料来编造对自己有利的目击者证言!

……

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分钟里,这个人先是看到几个黑衣男子进入了自己曾居住多年的小屋,他知道那些人是谁,他也知道他们为何而来,他甚至为此而长出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计划又多了一分成功的可能。

是的,这是他临时应对的一步棋,非常仓促,但看起来又非常的成功。

慕剑云就是他的棋子。

那个对手终于也寻到了小屋,这也印证了他的判断——当他听到那两分钟的时差之后,他就知道罗飞一定会找回来的。

他们之间终究是躲不过那一场对决,面对面的对决。

“我并不是不敢见你,只不过这里不是合适的地点。”他喃喃自语。

该结束了,让我们共同谱完这最后的乐章吧。他在心中暗暗感叹道,不管之前的乐章多么华美,如果缺少一个漂亮的休止符,那终究不会是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

下期关注:爆炸两分钟时差,解答谜团

新闻推荐

巢湖市启动公益爱心驿站活动 “一杯水”为户外劳动者“送清凉”

本报讯现在,巢湖市的快递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公安交警等户外工作者可以在巢湖街头公益爱心驿站的冰柜里免费取水解渴了。...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