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

安徽日报 2018-08-14 10:02 大字

陈套

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增强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发展,核心在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战略创新能力,在重大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突破,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技术开发上解决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增强创新能力是安徽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自身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必然途径。增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需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对标国家创新布局和战略需求,积极承接国家重大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工程,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有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更有赖厚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应用实践。安徽要积极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融通国家或国际创新资源,培养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通过开放创新,持续产出和及时转化应用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为此,应该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学科和产业平台,积极整合协同区域内外创新资源,共同争取重大科技工程和项目落户,形成高端创新资源的区域汇聚。

全面推进安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安徽区域内“双一流”高校和学科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建设,促进行业企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升级。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才能提升科技创新的原创成果与企业二次研发的对接效率。不少企业虽然重视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建设,但研发投入强度仍显不足,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知识产权收支赤字。为此,要进一步明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促进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无缝对接,推动产学研用机构结成高度契合、有效互补、互动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构建合理的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好企业在创新决策、创新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多元创新主体和谐共生的协同创新治理格局。

结合区域创新基础和特点,提升创新集中度和创新竞争力。在进行区域创新规划和布局时,要结合自身的创新基础和产业发展特征,通过创新资源、创新政策等途径引导提升创新研究的集中度,规避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把有限的创新资源集中在优势明显的创新领域内,实现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积极推行区域创新改革实验,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产业分散增加的创新成本和产业发展趋同造成的竞争成本,培育区域创新集群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更大行业规模和分工协作网络,培育更多具有先发优势和领先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

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开放联动的国际化创新合作网络格局。突破行政区域的局限,构建泛区域、跨学科、强关联、高强度的协同创新网络,牵头组织泛区域重大创新项目和工程,形成创新主体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创新格局。汇聚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主动设置全球创新议题,形成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的创新合作关系。以合肥为例,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分工转移和解决区域资源的局限,从承接技术转移向技术创新策源地转变。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培育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创新集群,推动形成创新发展的大区域格局。

培育区域创新文化,注重塑造科学精神,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加强人才政策和创新政策的高质量供给,高效对接区域创新需求。进一步在育才留才用才上下功夫,从靠人才优惠政策引才为主向以人才环境聚才用才转变。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创新型企业家的长期匮乏是中西部区域创新发展的短板。要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培养适合创新发展需求的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进一步激励和保护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包容创新失败、人人崇尚创新的优良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新闻推荐

安徽省新增6位“国家杰青”科学家

本报讯(记者王海东桂运安)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安徽省6位...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