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对黄梅戏演唱的间接作用
[摘要] 浅谈民族声乐对黄梅戏演唱的间接作用
余 红
在中国的戏曲百花园中,黄梅戏作为一个年轻地方剧种,以其清新抒情的艺术唱腔而成为受观众、专家们青睐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声腔是由采茶调、秧歌、山歌等民歌元素综合演变而来的,所以自剧种形成到发展壮大便持续受到民族声乐的动态影响。本人将从民族性、艺术性、科学性等三个角度来谈谈民族声乐对黄梅戏演唱的间接作用,供同行诸君商榷。
一、民族性
民族声乐与地方戏曲一直被誉为民间艺苑中的一对“并蒂莲”。尽管两者的发展路子不同,但是方向是统一的。黄梅戏演唱中吸收民歌的营养成分是较多的,一是发声方法的民族化,“民族唱法”讲究“气沉丹田”“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声情并茂”,音质明亮,音色甜美,声音较靠前,呼吸量较小;二是艺术风格的民族化,就如黄梅戏起源地的湖北、安徽、江西交界处,由于当地春天有采茶的习俗,采茶人在劳动之余闲情偶寄,便哼出了民风浓郁的采茶调。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黄梅戏清新流畅,含蓄柔美的演唱风格。
平声唱法的运用,也黄梅戏在演唱方式上与民歌相借鉴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一样,形式日趋丰富多元起来,在平声唱法的基础上,出于需要的情感表达,增加了颤音等唱法来体现激情,但是在表达平和、清新、愉悦的情绪时,还是大都保持平直的唱法,说唱式的亲切与朴实,这也恰是因为黄梅戏无论飞上多高的舞台,它的根还是深植于民间的土壤。
二、艺术性
从表现内容来看,民族声乐与黄梅戏声腔都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戏曲以表演为主,声乐以演唱为主。黄梅戏声腔通过不同行当的人物,使用程式化技术形式,唱、念、做、打并和着谐和的音乐节奏,用规范化的表演方式以及各种唱腔的板式、曲牌和表演技术来写景叙事,描绘不同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戏剧情境;民族声乐强调的是歌唱内容的美学追求,强调歌唱艺术中情感的抒发,强调歌唱艺术中的韵味美。
严凤英的唱腔几十年了至今听起来依然是那样婉转动人,这归功于她对于黄梅戏传统唱法的改造,这其中一个窍门则是借鉴了民族声乐对音色的修饰,以此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电影《天仙配》中“天宫岁月太凄清”的唱腔中,便能听出自然的颤音,这不是单用戏曲或是歌曲的方法来表现的,而是一种心灵颤动在声音中的反映,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了七仙女在天宫岁月的惆怅与幽怨,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三、科学性
科学的演唱方法是任何一种声乐共性的体现。黄梅戏的声腔一般是本嗓子演唱的,也就是所谓的“土嗓子”唱法,不足之处是缺乏爆发力,尤其是在高音区不堪重负,而且这种土嗓子唱法对女演员的声带保护极为不利。
因此,科学地改良黄梅戏的发声技巧便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关于黄梅戏的发声训练如何引入民族声乐,我从三个方面来简谈:
1.字的训练和体验。戏曲唱腔是以字设腔、依字作曲的,在歌唱语言上,讲究的是字正腔圆,注意吐字归韵,对演唱的最基本要求是“字正”“不倒字”。唱歌和唱戏都要吐字,唱戏时,吐字的口型不宜过大,要求外口适中,内口大,口型的变化随字走。
2.腔的训练和体验。黄梅戏的女声追求唱腔的婉转地道与丰富多彩。通过对依字运腔、顿挫运腔、急徐运腔以及声节运腔、轻重运腔的控制,使演员的声音虚实、明暗对比鲜明,处理和把握剧情能够恰到好处。
3.气息的训练和体验。戏曲老艺人讲究“丹田运气”,把气存于横膈膜以上,运用丹田托、顶气,利用小腹的收、放、颤动来控制气息。戏曲演唱中气息的运用必须结合字音、词意、感情、表演来融合使用,以有助于演唱中“声高气提、声强气沉、声弱气稳”等等来体现情感,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灵巧、秀丽、纤细、高亢。
(作者单位:滁州市演艺集团)
新闻推荐
15首肥东旅游歌词 邀您来投票 “‘荷\’美肥东”肥东旅游歌词征集大赛 微信投票通道开启
“‘荷\’美肥东”肥东旅游歌词征集大赛 微信投票通道开启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