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带娃”,留守儿童将被带往何方?
日前,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扬州大学志愿者团队奔赴贵州、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展开调研,走访了近400户农村家庭。结果发现,长时间玩手机已经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机带娃”在山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愈发普遍。有些孩子“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据了解,留守儿童的手机一般都是在外务工的父母买给孩子的,为的是方便通话交流和远程监管,“手机带娃”是许多留守家庭的无奈选择。(8月2日《中国青年报》)
“手机带娃”成留守儿童新痛点,这一调研结果当真令人始料未及。传统印象中,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一直是移动网络、智能终端普及的短板,但客观的数据却揭示了“另一种现实”。据统计,在12~16周岁的留守儿童中,有接近42.7%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超过77.3%的孩子经常手机上网。此外,不少地区乡村儿童的上网时间已高于城市儿童……留守儿童对手机的高度依赖,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后果,远超人们的想象。
其实,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儿童群体过早使用、过度沉迷于智能手机,某些危害性实则是相通的。比如说,接触不良信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性格发育,导致感官退化等等。而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手机依赖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伤害,或许还远不止于此。调查发现,“职能手机”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们的社交模式:过去,农村孩子们常常三两集聚、走家串户、游戏玩乐,而现在则是人手捧着一部手机宅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对很多留守儿童来说,手机不仅是他们的电子玩具,更像是某种特殊的“安慰剂”。刷视频、打游戏、网聊,构成了农村孩子生活的最主要部分。通过手机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他们的疯狂逃避着现实的焦虑,毫无节制地挥霍着时间,并耽溺于一种搞怪、无厘头和空洞的文化谱系中难以自拔。过去,寒门子弟普遍信仰“读书改变命运”,但是时至今日,以智能手机为驱动的“即时放纵”,正在消解这种高傲的价值取向。之于此,受访的几位农村学校校长,对此忧心忡忡。
相比于城市孩子,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受到手机消极影响程度可谓深远得多。这显然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更缺少替代性的“消遣手段”和“生活方式”,更缺少父母在身边进行及时的矫正与引导。“手机带娃”虽是无可奈何,但若是自此就放任自流,那么必然会让全社会付出无法承受的沉重代价。在酿成更严重的苦果之前,各方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重建乡土世界的文化生活和重教传统,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来避免亲子分离,再或者采取更为积极的公共干预来给孩子们以正确示范。凡此种种,都是必须要有的努力——说到底,当我们试图寻找解决“手机带娃”的可行方案,我们其实需要回答的,还是如何破解留守儿童困境这一根本性问题。然玉
新闻推荐
安徽工会倾力为八大群体入会保驾护航 推行“一函两书”制度 精准服务强化保障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工会组织网络化格局
本报讯(记者陈华)如何尽可能多地吸纳货车司机等特殊群体职工加入工会组织?安徽各级工会正在先行先试,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和...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