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如一日一家三口接力守护扬子鳄
1982年,佘世珍家附近发现了一窝野生扬子鳄卵,这里因此成为野生扬子鳄保护点。佘世珍的丈夫张绪宏肩负起保护扬子鳄的责任。他20多年如一日,详细记录野生扬子鳄的活动情况,直到2005年因病去世。佘世珍接下了丈夫的职责,默默守护扬子鳄。去年,年近八旬的她又将管护员的职责交给了60多岁的儿子张宏华。36年来,这一家三口接力保护着野生扬子鳄。
36年前发现野生扬子鳄卵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红洋村张村村民组。这个位于红星水库边的小村子分散着一二十户人家。佘世珍的家离水库只有百米远。
今年79岁的佘世珍老人告诉记者,在她年轻时,村里就有人发现过扬子鳄,当地人称“土龙”,那时候还没有保护意识。1982年,有一次儿子们在水库游泳,在水库中间的小岛上发现了一窝蛋。“他们以为是蛇蛋,拿了回来。我老头子说,这肯定不是大蛇蛋。”佘世珍说,当时她的丈夫张绪宏怀疑这是“土龙”蛋,拿到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给专家一看,确定是扬子鳄的卵。
为拯救濒危的扬子鳄,1979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在原宣城县南郊建立了“安徽省扬子鳄养殖场”。1982年6月,安徽省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成立。发现野生扬子鳄产的卵,这对保护扬子鳄的专家们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红星水库因此也成为扬子鳄保护点。佘世珍一家与扬子鳄的渊源就此拉开。
老人详细记录扬子鳄活动
佘世珍老人保存了一本张绪宏2004年记录红星保护点野生扬子鳄活动情况的本子。“有很多本,管理局统一收回了,这一本我留着的。”佘世珍老人将泛黄的本子拿给记者看。
这本泛黄的本子上,每一页都工整地画着表格,从时间、扬子鳄早中晚活动情况、发现数量、气温、风向、天气、鸣叫声音等方面,详细记录保护点内扬子鳄的活动情况。
佘世珍老人告诉记者,1982年后,张绪宏成为扬子鳄管护员。在野生扬子鳄活动信息匮乏的年代,他会详细记录扬子鳄的活动情况,提供给专家们研究。同时,注意保护扬子鳄,制止钓鱼、捕鱼等会危及扬子鳄生存的人类行为。佘世珍的儿子张宏华回忆,在电鱼行为猖獗的季节,父亲张绪宏会整夜在水库附近巡逻。
2005年,张绪宏老人因病去世。那些扬子鳄活动情况记录本,见证了他二十多年来与扬子鳄的不舍牵绊。
老人听得懂扬子鳄的叫声
丈夫去世后,66岁的佘世珍老人挑起了管护员的职责。她并不是新手,在丈夫保护扬子鳄的20多年里,她始终陪伴左右。
“扬子鳄叫声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是不是要下雨了,听扬子鳄叫就知道了,比天气预报还准。”佘世珍老人笑着说,与扬子鳄相处三十多年,对野生扬子鳄的习性她可能比一些专家还了解。
水库中间的那个小岛上,有一只扬子鳄长期生活在那里。佘世珍老人能很清楚地听见扬子鳄的叫声。“那条扬子鳄有两根扁担那么长,要下蛋前总是叫。”佘世珍老人告诉记者,在专家们对野生扬子鳄生活习性研究已日趋成熟的今天,并不需要她每天再记录它们的活动情况,但每年产卵的情况还需要详细汇报。
“每年7月15日前肯定会生蛋,一般提前几天就开始扒草做窝。”佘世珍老人告诉记者,她主要观察的是那只在水库中心小岛上产卵的野生扬子鳄,附近还有别的扬子鳄在山上产卵,但很难发现。扬子鳄产卵后,会用草盖住,除了用于隐蔽,更主要的是调节湿度和温度。
几十年来,佘世珍默默守护着野生扬子鳄。2016年,她还获得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颁发的“生态保护奖”。
儿子接下父母肩负的责任
虽然佘世珍老人如今身体还挺硬朗,但划船到岛上对她来说已不容易。去年,她的儿子张宏华接下了管护员的工作。扬子鳄产卵时,他会回来观察、照顾。平时张宏华在外工作的时候,佘世珍在村里守着。
“我今年端午节回去把岛上的树枝和草砍了。”张宏华告诉记者,扬子鳄产卵之前会用附近的树枝和草做窝,但有些较硬的竹枝和灌木对扬子鳄来说是个难题,如果窝做得不好,会影响卵孵化成功率。今年那只扬子鳄在岛上产了32枚卵,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
经过几十年的保护,根据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红星保护点有野生扬子鳄20多只,这里已经成为扬子鳄安心生活的家园。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曹庆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江海)记者从黄山市人社局了解到,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秘书处日前公布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名...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