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安徽日报 2018-07-26 11:00 大字

本报记者 夏海军

“呜——”一声轮船汽笛长鸣,天蒙蒙亮,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开始繁忙起来。 7月25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组走进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当地政府创新举措,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金沙江穿水富县城而过,江水清澈,川流不息,不时拍打江岸激起层层浪花。水富县不大,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古代是南方丝绸之路上出川入滇的第一站,如今成为云南加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也是长江上游最后一道生态防线。

如何确保 “一江清水向东流”,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执政智慧。

“我们通过这个U盘下达河长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下达给全市每个河长。”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在水富县介绍生态保护时,举起一个U盘告诉记者。

在杨亚林书记的公文包里有两个U盘,一个是去年用过的,一个是今年用的,U盘里装的是航拍河流照片和问题清单。原来,该市通过U盘存放相关资料来比对河(湖)的保护、规范情况,说明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杨亚林看来,河长制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推动工作落实。

目前,昭通市已经确立4633名河(湖)长,一年一度下达河长令,对突出的问题和整治的内容建档立卡,对照清单逐一解决。全市共投入资金4.08亿元,综合治理河流77条、河道138千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1.4万平方米,依法取缔违规企业35家,有力推进河长制落地见效。

沿着金沙江的沿江公路,从水富县城到隔壁的绥江县,也就不到10公里。水清岸绿,林果飘香,这是记者沿途的直观感受。

目前,绥江县漫山遍野的“半边红”李子成熟了,这种鸡蛋大小的李子,成熟后一边绿、一边红,成为当地群众的 “金果果”。 “这李子个大,皮薄,清脆,口感好,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绥江县委书记杨淞拿着一颗李子比划着说,去年产量4万吨,产值高达2亿元。

“为了采摘‘半边红\’李子,我刚从浙江务工回老家。 ”新滩镇鲢鱼村村民李泽恩说,“以前在坡地种玉米,没啥收入,改种李子后一年能增收2万元呢! ”

如今,绥江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半边红”李子,一方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另一方面发展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绥江县以绿色发展为遵循,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库区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把沿金沙江的六座大山变成了绿色银行,成为了群众致富的“聚宝盆”。作为贫困县,该县的产业支撑弱依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但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环保门槛却不低。杨淞表示,产业承接不会饥不择食,宁可不要有污染的产业,也要坚守住绿水青山。

·记者手记·

绿色减贫大有可为

绥江县把“半边红”李子种成了“金果果”,变成了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这为安徽省大别山区和皖南贫困地区实施绿色减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

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中,减贫往往与自然资源的开发联系在一起,经济要发展就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而若保护好生态又无法转化成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贫困地区守着青山绿水,却没有饭吃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何破解这种恶性循环?答案就是走绿色减贫的路子。

绿色减贫一般有三大策略,即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和生态移民。安徽省不少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域,都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要认识自己的优势,依托自然禀赋,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的情况下,发展特色种养业、旅游等产业,将产品的生态价值体现出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得保护环境的人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收益,实现绿色增收、绿色减贫。

新闻推荐

皖高招已录取32606人

省教育部门:争取优质高校将预留计划更多地投向安徽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