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与画竹高手相遇
本报记者刘利民
艺术家名片
余峰,1966年生于安徽,现居北京。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5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考入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班。
2008年创办国内最大的民间美术馆,上上国际美术馆,任馆长。2009年创办中国宋庄国画院,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花鸟协会理事、宋庄国画院院长、九至美术馆馆长,清华美院中国画高研班导师。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美术报》、《艺术大观》、《艺术界》等多家专业报纸杂志。出版有《余峰画竹新技法》、《余峰彩墨竹荷》、《余峰水墨》。2007年《雪竹》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07年获“中国——韩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2011年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大展》。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做专访节目。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奋斗栏目》《写意人生栏目》和《旅游卫视》做专访报道。
在北京的采访,总是日程满满。上午采访刚结束,华力集团董事长郑元华与记者澎波、墨盈、瑞祥一行,在北京露予轩艺术公司总经理彭述中陪同下,驱车直奔宋庄,采访著名画家余峰。
余峰先生的艺术人生,从彭总口中已得知一二。他1966年生于安徽,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5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考入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班。现为清华美院中国画高研班导师,上上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宋庄国画院院长。作品曾入选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新人新作展并获新秀奖,入选200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7年《雪竹》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07年获中韩美术作品联展金奖;“黄河魂”为主题的全国新人新作书画大展银奖;获“春暖花开”全国花鸟画大展二等奖。2011年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大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建党九十周年大展和全国第十届书法大展。出版有《余峰画竹新技法》《余峰画竹新技法》《余峰彩墨竹荷》《余峰水墨》等专著。2012年被北京荣宝画院聘请为特邀画家。
当日13时许,我们赶到宋庄,余峰和他的好友潘先生在他家附近的一酒馆里等着。他从里面出来,长发短须,满面笑容,与我们握手,邀我们入座,热情而诚恳。余峰拿来家里最好的酒,点了店内最好的菜,作为主陪的他,说今天要喝好。禁酒多日的郑元华,也高兴地频频举杯。饭中,郑总见余峰离席,怕他去服务台付款,赶紧安排澎波去结算,奈何余峰说什么不肯,推来搡去几个回合,澎波终于“败退”下来。余峰笑道,哪能让客人结账,这样的画家,还像“画”(话)吗?
余老师家乃自建的一处小院,修竹绿藤,满院生机。夫人刘海芹,早已将新鲜的荔枝洗好,她热情地招呼:“南方朋友刚捎来的,个大肉厚味甜,赶快尝尝鲜。”余峰对他妻子说:“你再洗上一盘来,盘里荔枝越多,客人才多吃。否则,他们都不好意思吃了。”
他的工作室里,宽敞而明亮。半个西墙,悬挂着一幅巨幅《雪竹》,郑元华立即被作品的深刻寓意打动,大赞其形神兼美,提出购买的愿望。余锋抱歉地说,这是参展作品,不能出售哩。
余峰知道郑总爱竹,便立即动手铺纸研墨,愿新作一幅竹画相赠。
余峰认为,画中要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小时候,外婆家里种有竹子,他特有感觉。以后走到哪里,最喜欢的就是竹子,也喜欢种竹子。竹子不择土壤,努力生长,一旦出土,就冲天而上。虚其心,坚其节,包容宽容,余峰说,他愿意做一株竹子。
他的朋友潘先生给记者介绍说:余峰之所以在北京能站得住脚跟,打得开局面,就是因为做人真诚,做事实在。他是一般不会答应为别人作画,而一旦承诺则必须认真,不敢稍有马虎。
前些日子,有一个画廊,为了所谓利益,让他赶制一批作品,特别提出,重在“数量”不在“质量”,只要尽快“生产”出来,可以降低艺术品位。他听后,断然拒绝。他说,亵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儿,我余某人坚决不干。不负朋友,不负艺术,是他从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他说,从事书画艺术,太聪明不行,太聪明的人,他吃不了这份苦;太笨拙也不行,太笨拙之人,他少了点儿这方面的“天赋”,同样难期大成。
在说说笑笑中,一幅名为《高风亮节》的墨竹画诞生了。大家齐呼:“精品,精品!”
画一手好画的余峰,也写一笔好字。而其字也是画意十足,没有半点江湖气。他认为,字即画,画即人,字画同源,相辅相成。他说,写字须心静,字中要忘我;作画则须有心动,要有自我在;一个抛弃自我,一个展示自我。先学写字,再学作画,如此方好。
余峰对书画的爱好,始于孩提时代,小学三年级时,他的大字,被老师表扬,成为他的终身之爱。
地处北京通州的宋庄,有约5000位书画工作者。这里是书画家的福地,也是艺术的福地。宋庄虽非天堂,但是也决非地狱。
宋庄对余峰有知遇之恩。对于宋庄,他要报答,用火热的心,也用手中的笔。爱宋庄,首先爱这里的人。比如胡介报、崔大白、栗宪庭等,他们都成为余峰心中的“暖意”,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力量”。
他爱喝酒,爱交友,不乏酒友,更多的是文友。爱艺术的人,心是善的,也是美的,余峰说。
余峰一路走来,坎坷不断,但也快乐不断。他认为,成功在坚持中,希望在努力中。他来北京,就是想要进步,想要发展,他要成为一棵“北京竹”。
余峰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妻子刘海芹。海芹从小喜欢书画,正是这份喜欢,让她喜欢上余峰。嫁给画家,是幸福的,但也是辛苦的。十几年前,余峰一人独自北漂,而她则在安徽老家,既要顾装裱店里的工作,更要顾着孩子。但再是困难,也不向余峰诉苦。混北京,不容易,海芹说。
刘海芹觉得,余峰是个能坚持的人。艺术需要坚持,梦想需要坚持。她看着对面的余峰,说,他坚持对了!
余峰也对记者说:她也坚持对了!特别是当年,她选择嫁给我,并坚持跟我受苦。说完,他便哈哈哈地笑。
刘海芹也开心地笑。夫妻二人的笑声,很清脆,很明亮,很感人,就像一阵清风拂过余峰刚画好的那幅翠竹时的乐响,又像那幅《清风亮节》竹画上空三只小鸟的啼鸣。
2008年,刘海芹来京与先生团聚,且已学画多年。孩子也大学毕业,与爸妈会师于首都。一家三口,书籍为师,书画为伴,兰竹为友,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
与余峰刘海芹夫妇挥别后,我们仍旧坐彭总的车返回。汽车启动后,彭述中打开音响,车内立即响起汪峰的歌声,情绪虽然有些苍凉,基调却是高亢悠扬,好像演唱者,不是歌手汪峰,而是画家余峰——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这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里失去\北京,北京……
此时此刻,郑元华仰躺在后排,半闭起眼睛,轻轻地伴唱,一脸的沉醉。不一会儿,他睁开眼睛,快活地唱道:我也会在这里寻找\我也会在这里欢笑\“书画名家”系列报道\也会活着更好!\北京,北京……
余峰正在为《书画名家》专刊精心创作
余峰为《书画名家》专刊赠送作品《高风亮节》
飞雪迎春到(225x145厘米)
春花秋实(70x70厘米)
南国西蕃莲(70x70厘米)
三思图(70x70厘米)
新闻推荐
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昨来合肥分享阅读写作之道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