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消夏内衣——竹汗衫
每逢炎炎夏季,我们都会尽可能待在室内,打开空调或风扇,享受机器送来的那股清凉。那么在古代,古人又是如何消夏的呢?他们除了“王孙公子把扇摇”以外,在饮食起居上都开启了“夏日模式”,竹席、竹榻、竹夫人、竹枕、瓷枕、冰块等消夏用具集体上线,其中数竹制品最为普遍。
竹子内空心,导热系数比较低,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因此经济实惠的竹制品便成了人们的避暑神器。古人服饰繁复,不可能似现在袒膊露腿,闷热的天气衣服黏腻在身上颇为不适,因此竹汗衫便应运而生,贴身穿在外衣里,可以使外衣与肉体间隔,增加空气流通,起到隔热、清凉肌肤的作用。
竹汗衫是用极细小的竹制成,竹细如丝,亦称“竹丝衣”。竹衣采用南方高山上的野生小竹,将竹梢截成小段,用丝线串编而成,为了防蛀,还要经过高温蒸煮工序,工艺较为复杂。各地竹汗衫的型制较为固定,或对襟马褂,或对襟马甲,衣服边缘处均用布料镶边,长袖衫腋窝处为了服帖,没有直接无缝编织,而是开口再缝合。竹汗衫的价值在于竹编的精细度,竹材越匀细,编制越紧密,竹衣的舒适度和清凉隔热性能越好。
竹汗衫由丝线连缀竹丝而成,穿久了便线断破损,经常得修补,这就需要熟练高超的工艺技巧,便形成了专门的行当。例如民国时期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他的母亲杨氏即出身于竹编世家,靠着给人家补竹汗衫的手艺,养活和教育儿子写字读书。
安徽博物院藏有四件近代竹汗衫,包括两件圆领对襟长袖竹马褂和两件圆领对襟竹马甲,马褂长70厘米、宽173厘米,重约350克,马甲长60厘米、宽40厘米,重约40克。竹衫呈淡黄色,选料做工考究,式样古朴典雅,每根小竹管直径约1.2毫米,长度约5~6毫米,粗细均匀,用丝线拼串编织成衣。竹汗衫左右下襟开叉,衣缘处分别用白色、浅蓝色、深蓝色布料包边,系带、纽扣也是使用同色布料,衣衫纹理大面积是竹编菱形纹,在袖口、下襟处有不规则分布的几圈六边形纹,在视觉上增添灵动跳跃之感。
四件竹汗衫是于上世纪50年代在皖南征集的,皖南即为古徽州地区,这里山区盛产翠竹,质地细柔坚韧,为发展竹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徽州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妙,明代万历版《歙志》把竹艺冠以“精艺”之称,筐、篮、匣、盒、笠、橱、席等竹编生活用品在当地生活中极为常见,那么在这个地方出现竹汗衫就不足为奇了。
竹汗衫不止存在于徽州,而是曾广泛流行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南方地区。《中华竹枝词全编江苏卷》收录有一首有关竹汗衫的诗,“春来古港接江城,鹦鹉堆边夕照明。爱买芙蓉新制好,葛衣凉衬竹衫轻”,此是描写无锡夏港镇的风景事物,其中“葛衣凉衬竹衫轻”一句,葛衣即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再把轻薄的竹衫套在葛衣内,清凉无比。《宁波谜语探宝》里有一则竹汗衫的谜语:“一把剪刀起祸根,一团丝线做媒人,本当夫妻同到老,为了鳅鱼半路绞”,鳅鱼隐喻“秋天”,竹汗衫是夏日之物,秋天便用不到了。竹汗衫能入民间谜语,足见它在当地生活中的普遍性。
竹衣产生于何时呢?一般学者认为是清代中后期之物,但早在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乔吉就写有《竹衫儿》一篇:
“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襟袖清凉不沾尘。汗香晴带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珑剔透人。浃背全无暑汗,曲肱时印新瘢,衬荷花落魄壮怀宽。挹风香双袖细,披野色一襟团,满身儿窥豹管。”
这首散曲所讲的“竹衫儿”正是本文所述的“竹汗衫”,“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描述的是其制作工艺,用刀把龙须竹剪成小段,再用线穿成六边形、菱形等龟背式样的纹路。“襟袖清凉不沾尘”、“浃背全无暑汗”是指竹汗衫清凉、隔汗的效果。
都是什么人需要穿竹汗衫呢?古代的文士大夫讲究仪容整洁,如果在闷热的天气下,长袍、官服上满是汗渍,这是非常有碍观瞻的,所以竹汗衫便成为他们常用的消暑衣物。清代嘉庆进士吴清鹏曾做诗《竹汗衫》一首:
“断竹续竹无寸长,千丝万丝网在纲。穿成宛比珍珠琲,著处俄生鳞甲光。刻画冰肌见姑射,点污清泪落潇湘。丈夫对客须盘礡,何必帘衣影里藏。”
用竹丝穿成的竹汗衫,就好比珍贵的珍珠衫,穿上身之后立即感到如姑射仙子一般的冰肌玉骨。大丈夫对人应该解衣盘礡,何必要把竹衫套在里面,穿着这么整齐呢。作者在这里表示男人穿衣应该不拘小节,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竹衫的穿着需求。直到民国时期,诸如章太炎的文士大儒,在夏日就穿着竹汗衫,摇着扇子,给学生们讲学授课。
除文士官员需要穿竹汗衫之外,戏曲演员、道士等由于职业需要也离不开竹汗衫。过去在夏天演戏时,演员要穿上厚厚的蟒、靠等服饰,若贴身穿上竹衫,不仅透气凉快,还可以避免汗水浸湿戏服,保护戏装。郑丽生《福州民俗志》中有关于道士穿竹衫的记载,“福州有不隶于道家而在家的职业道士,应人之请作各种祈禳法事时,要穿长的道袍,暑天道袍之内所穿的‘套郎\’(衬衫),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削竹为细管,长径寸,中穿孔如小小竹枝,以麻线联缀之,组织成衣,叫做‘竹郎\’。使道袍不紧贴于身,可防汗渍。”明清时期福州敬神之风鼎盛,道士被请参加各种祈禳法事时,需要穿长长的道袍,炎热的高温天气也不例外,他们便穿上竹衫以解闷热煎熬之苦。
因容易遭受到虫蛀、受潮、线断等危害,竹汗衫难以长久保存,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尤显珍贵。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四件竹汗衫工巧料精,品相完好,实属难得。它们不仅是别致的工艺品,更是我们研究服饰文化、了解古人消暑方式的珍贵资料。吴艳 柳丝
新闻推荐
产妇保胎治疗生下另一健康儿专家提醒双胞胎孕妇要勤作孕前检查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