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高新区:发乎“草根”赢在集群 □
●马鞍山博望高新区篇●
车行在马鞍山市博望区的大街小巷,你很可能会以为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生产刃具、模具、机床的超级工厂。抬眼处,“刀片刃具”、“模具制造”、“机械配件”、“剪折机床”等标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厂房鳞次栉比。
这里是一个自明清就有着铁艺基础的产业小镇,如今已是享誉全国的“刃模具之乡”。这里有一个“年轻”的省级高新区,如今已是省“刃模具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质剪折机床暨刃模具产品生产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刃模具商标品牌基地”。
走近它,了解它,解剖它。这个带有“历史烙印”的“刃模具之乡”,功成名就的秘诀在于:发展有思路、能坚持,主业有特色、够突出,产业有活力、够集聚。
策划人:袁成文 孙恭智 侯超 刘志清
■企业走访
恒利达追梦记
1991年与3位老乡合伙租下博望米筛厂几台热处理炉做刃具热处理代加工的张增明,怎么也想不到有那么一天,他可以带着一群老乡在成就个人事业的同时为“博望制造”添砖加瓦、蓄势聚能,可以让一个皖东小镇上的小作坊成长为国内刃具行业的排头兵。
在一个被定义为“企业梦”的公司发展手册上,记录着恒利达从初创到成长、过渡、上升、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6个“五年计划”:1993年,1台仪表车床、1台小砂轮机,占地20平方米,主要生产纸箱刀片;1996年,设备9台,员工十几人,年产值三十多万;2001年收购一家企业,扩大生产,次年在博望镇镇东工业园征地8300平方米,新建2栋厂房和1栋综合楼,设备35台套,员工五十余人;2011年,设备170台套,员工250余人,年产值8000多万;2017年,员工360余人,设备350余台套,年产值1.3亿元……“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首先要思路明确,其次科研技改也得跟得上。”恒利达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办负责人谢敏告诉记者,作为镇子上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恒利达深谙在全国刃具市场上拼闯出一片天地的苦和难,但“知难而行,方显英雄本色。事实证明,我们通过加大自主研发,对传统机床进行升级改造诞生出来的新型数控磨床,不仅使刀片生产效率提高了9倍,产品性能也更趋稳定。”
据介绍,从2012年起,恒利达将研发经费投入提高到总产值的6%,与无锡某机床厂合作研发刃具专用磨床,替代传统的手工操作磨床,进一步合作后研发了全自动数控轴承专用磨床,填补了全省机床产业的一项空白。
如今,恒利达成立了批量生产磨床的分公司——恒永利公司,该公司长期与南京工程学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有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成果有授权实用新型10项和发明专利2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2个,安徽省新产品2个。
7月3日上午,走进恒永利公司车间,五台橙白相间的机床连成一线,分外醒目。谢敏介绍,这是外圆磨床产品,也是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这样的机器经过换装零件和机械后,既可以生产轴承,也能生产其他的“定制产品”。
“研发磨床的初衷是提高刀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想到‘顺藤摸瓜\’,开拓了磨床制造上游产业链。”张增明每每提及磨床生产这个“无心插柳”之举,话里话外满溢自豪之情:“扎根主业、开枝散叶、开疆拓土,这就是恒利达一直追寻的梦。”
■园区观察
“全民创业”释放的集群效应
“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这句在当地广为传颂的俗语,说的是博望刃具产业发展的特色。公开资料显示,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博望农民就以“打铁”为业,形成“村村冒烟,处处打铁”、“农忙种田、农闲打铁”的生产模式。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批有经济头脑的“能人”从田地里走了出来,背上博望生产的菜刀、剪刀、镰刀等刀具“走南闯北”,凭着“一本地图一双腿,一本合同一张嘴”,干起了最早的刀具推销员。这些被当地称作“跑外场”的“飞毛腿”推销员队伍,在掘到第一桶金后,又自发回到家乡办起工厂,使博望的刀具生产从家庭手工作坊中跳脱出来,向着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内有制造,外有推销,庞大的推销员队伍是博望刃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和催化剂。”在博望区副区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俞洋眼里,博望人骨血里流淌着一股闲不住的拼闯劲,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正是靠着这股精气神,博望人在自己的创业路上不断突破自我,成为博望经济板块跃动的力量。”
全镇400多家企业,企业主大多数由不卑不亢的推销员转变而来;全镇10万余人,平均每3户就有2人从事推销业务,累计有1.5万人在国内外做刃具销售“跑外场”;全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镇域企业上班,有的几乎是“全家总动员”;2017年,全镇规上工业企业98家,总产值86.6亿元……作为全省第一批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专业镇,博望镇坚持围绕刃具做文章,已经凭借刃模具机床产业走上了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
一个推销员办起一个企业,一批推销员带动一方经济,俨然已成为博望颇具特色的集群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后来设立的博望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基础。陪同采访组此行采访的蚌埠市发改委地区科科长张扬对此深有感触。
而伴随着一批“种子企业”或“领袖企业家”的示范带动,以及当地政府在十年前便大力实施的“引凤还巢”和“全民创业”工程,再加上产业和市场链条的紧密连接,博望在区域范围内迅速形成由众多刃模具企业及其多样化产品构成的产业集群。这,即是博望集群经济产生与演变的“内生力量”。
“博望制造”构筑的产业高地
探寻博望产业的崛起之路,“博望制造”是一把钥匙。
博望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大友告诉记者,发轫于“两刀”的“博望制造”,在上世纪70年代完成了由民用菜刀、剪刀到以木工刨刀为代表的小工业服务刃具产品的第一次更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了以剪折刀片、锻压模具为代表的大工业服务刃具系列产品的第二次更新,本世纪以来又由刃具制造衍生出机床、筑路工程机械配件等支柱产业,总体呈现出“深耕主业、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态势。
“经过三次蜕变,博望刃模具在市场上树立了坚不可摧的霸主地位。”马鞍山当地媒体对博望刃模具制造的观察和肯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博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对于打造区域工业经济品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但是,“博望制造”的蜕变之路,也并非简单的“一个华丽转身”,而是在克服了企业经营模式单一、企业家族式管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重重困难之后才得以形成。
身为博望高新区的大当家,俞洋深知发乎草根的本土企业,存在着诸如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少、上下游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让他感到尤为忧虑的是,长期的家族式管理使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财务制度健全、生产手续规范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软肋。
意识到这一点,俞洋开始谋划一套化解方案:引进规范化运作的外资企业,示范带动本土企业规范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本土企业规范化运营提供全程帮办。他认为,引导企业规范化生产,是当下“博望制造”必须面对的痛点。
最近几年,博望就如何提升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了不断改革与探索,在“立足刃具、突破刃具”,“聚力发展、着力规范”的文章上,通过龙头培育、补链招商、强链创新蹚出了一条大路。
四年前,博望引进了裕祥数控机床、马鞍山奥特佳机电、黑田智能科技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博望高新区高端数控机床集聚发展试验基地,为“博望制造”走上“智”造注入了新动力。作为一家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钣金制造服务商的企业,裕祥数控机床无论从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还是公司运作规范上,均已成为基地的典范。
从小作坊到大产业,再到“博望制造”乃至“博望智造”,博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主导产业的生成、裂变与升级。由此可见,博望产业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始终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规律,把握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并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与调整,拓展产业链条,从而构筑产业集聚高地。
产城互动谱写的“博望现象”
与大多数园区“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不同,博望高新区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派产城交融、人企相融的景象。行进在博望高新区,人们几乎分不清哪里是工厂区哪里是生活区。
“准确地说,我们的高新区是建立在草根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是‘后来者\’用‘高新区\’的方式对‘前人\’积淀下来的草根集群经济进行了包装和完善。”博望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俞洋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未批复省级高新区之前,博望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工业基础和生产生活配套,那些依托宅基地建设的厂房,基本上形成了“民房就是企业公寓,农民就是产业工人”的互动模式。目前,博望高新区已集聚了近800家机床、刃模具企业,形成了以高端数控机床、刃模具为主导,精密机械配件及成套设备、高性能合金为上下游的产业发展模式。
7月3日,在本土成长起来的知名民企恒利达公司,工人杨增云正在轴承操作台前熟练地控制着按钮。他告诉记者,四年前跳槽进入恒利达,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看娃,现在一家6口人中,有一半都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据该区不完全统计,全区累计有8万6千多产业工人,可以说是全员就业。
但是眼下,在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已经较为完备的情况下,发展产业依然是博望的重中之重。言及于此,俞洋为历届政府“换届换人不换政策,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一以贯之的顶层制度设计频频点赞。他说,产业集群本来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但从博望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来看,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扶持对集群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俞洋本人也在高新区发展的经济命题和各项指标体系的驱动下,想到了为入园企业编写“生产手册”,为园区工人和招引的各类人才编写“生活手册”的做法。“政府之于园区发展,除了宏观上做好规划和引导,更要在微观上做好细致服务,当好后勤员。企业生产需要了解些什么,企业里的人需要满足些什么,都必须认真思量。”
采访中,俞洋为博望高新区设定了几个目标:“一是利用高新区的引擎带动让博望全国扬名,二是要让人‘闻香\’不请而来,三是让人来了以后不后悔。”
如若如此,那将是另一番“博望现象”。
□记者手记
奋斗者最幸福
□袁成文
不凡之人必有不凡之处。这话用在博望身上是合适的。
“行走园区”系列报道,7月3日到博望高新区,是经过反复考虑的。
既要行走本地园区,解剖本市“麻雀”,也要放眼周边,博采众长,这是策划的初衷之一。但在外地园区的选择上颇费思量。
博望,进入采访组的视野,不是今年,也不是因为此事。
笔者长期关注的资讯中,高沟电缆、博望刃具等特色经济,如任桥牛肉、沱湖螃蟹一样,被久久为功。第一次与研究对象谋面,车行博望与新市间的省道上,住宅、农田与工厂的交错提醒我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个2012年才“出生”的新区。这个上世纪80年代即以刃具模具机械加工出名的小镇,有着怎样的崛起秘籍?又面临着怎样的脱胎之痛?对前进中的蚌埠诸园区有哪些启迪?
“有人评价,博望人更像浙江人。只要人能动,家里就有一台小机床,干活挣钱。好吃懒做,在博望是让人看不起的!”说这话的是博望区副区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俞洋。听惯了各地谈区位、交通、资源等发展优势,但将地域文化作为特色推介的,不多!1977年出生的他,有着官员身上不常见的黝黑皮肤。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没有讲稿,没有废话,谈区内企业如数家珍,论国际机床行业发展趋势,道园区面临自身的难点、痛点信手拈来,反复强调的是产业升级、服务提质、园区转型。
“不能光说企业转型,我们官员也要转型!”面对几千家大小层次不一但产业严重趋同的企业,俞洋和伙伴们的设想,应大力引入外资企业,用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先进的管理,来引领影响本地企业升级转型,经营者从“企业主”向“企业家”转化。“产品从刀具、刃具、模具向机床升级,从机床向生产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外资企业铸造车间刷的是白色地坪漆,可以穿白衬衫打滚!”“机床控制系统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就是一堆废铁。博望人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混日子的人必将被日子所混,吃苦的终将苦尽甘来。”这是企业车间里众多标语之一,旁边是博望高新区竞争优势之一——训练有素的机床加工员工。从本土企业“恒利达”、“裕祥”身上,从新入园台企“黑田”身上,从精明的经营者和睿智的官员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博望这个南朝“冶铁之地”向现代“智”造高地挺进的力量!
看好奋斗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根据国家要求,安徽省于2017年10月启动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从安徽...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