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大自然文学的当代诉求

安徽日报 2018-06-29 12:53 大字

张玲

在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虽休戚与共却逐渐显现破裂的危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开始惊觉生态的恶化,始而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努力在当代大自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描写自然的文学自古有之,源远流长,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自然文学却方兴未艾,其发起和倡导者是安徽作家刘先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他以5部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为发端,先后出版了近300万字的大自然探险作品,努力展现隐藏在森林、沙漠或大海深处的野生生物世界、神秘的大自然、人类为保护自然的努力,谱写自然、生命的壮美乐章,呼唤生态道德,开拓一个崭新的大自然文学空间。

谱写生命的赞歌

敬畏自然从礼赞生命开始。 《海猎红树林》中对海桑是这样描述的:“你千万别以为它是用栅栏围起领地,那不是栅栏,是它的根。因为滩涂淤泥很厚,根在其中无法呼吸。生存的压迫,使它反其道而行之,将根向上长,露出水面,畅快地呼吸。 ”“在陆地,我们常忽略了植物的呼吸。而在红树林里,在陆地与大海的过渡地带,植物却是如此瞩目地昭示着这一需求! ”“胎生”红树秋茄的生长方式也引起了作者的思考:“多神奇!种子一落地,就已完成了一般植物扎根、发芽的阶段。任凭潮涨潮落,它已牢牢地立足发展了。 ”动物世界也是一样的精彩。比如《追梦珊瑚》中对珊瑚虫的描述。珊瑚虫不仅以珊瑚的各种形态来彰显生命的多姿,以缤纷的色彩宣示生命的美丽,同时也创造了海洋中的顶级生态系统:“好家伙,眼前这景象犹如西天晚霞落入海底!比春天的柳条还要青翠的枝状珊瑚,变幻着深红、玫瑰红的红海柳,鹿茸般的鹿角珊瑚,白玉般的石芝珊瑚,大块头的脑珊瑚、滨珊瑚……好美的珊瑚世界! ”

大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不断创造着新的生命。在大自然文学作品中,作者对自然砥砺生命的方式有着深深的思索。大自然犹如作者笔下的热带雨林,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有光明与黑暗,美丽和残酷,生与死;感受到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自然之间的依附与抗争:树木挤在狭窄的空间猛蹿,高空寄生着热带兰花,地面树根上也繁花似锦,各种动物游走其间,寻找生存的空间……为了生存,高山榕将根扎在青梅树上,青梅死去了,而鸟儿留下的那颗种子,长成了粗壮的高山榕;为了生存,孤傲的胡杨自枯部分躯体以滋养新枝茁壮成长;为了生存,可鲁克湖边的黑颈鹤以兄弟相残的方式留下最强壮的幼鹤,为维持种群的繁盛打牢了根基;为了生存,海雕与红鱼进行着速度与机敏的殊死较量,练成各自的生存绝技。正如美国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所阐述的那样:“每一生物体或物种都与其他生物体与物种有一种敌对,但这样具有自己价值的每一个生物体或物种又都依附于一个整体,在其中同别的个体与物种交换价值,结果是使价值得以保存。从这个角度看,资源的转换乃是从一条生命之流转到另一条,是织成生态系统的生命之线间的联结。 ”只有敬畏自然,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命的赐予者,感受到与自然的生命联系与体验,人类才会自觉地去爱护、保护自然,诚挚地同其他生物成为互相鼓舞的存在,而不是任意去掠夺和破坏自然。

呼唤“生态道德”

“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们对“道”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用“文”来承载民族精神和美好理想的愿望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如道家强调自然、自由,儒家强调人文、道德,但都指向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强调人“为天地立心”的德性主体,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 “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生物”是具有生命情感甚至道德情感的,当代大自然文学作家正是怀着“为天地立心”的理想抱负,以仁爱之心在大自然中行走,以关心、尊重、爱护自然万物为“天职”,用丰沛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批判对自然万物无情、贪婪的破坏,呼唤人们热爱每一片绿叶,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小溪,呼唤生态道德。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态问题空前凸显并以出乎人类想象的速度和程度继续恶化的当前,大自然文学自觉地承担起歌颂人与自然共荣共存、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重任,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类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生态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自然文学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描写奇妙的野生动植物世界上,其醉翁之意也不仅仅在乎游乐山水之间,而是浓墨重写一群奔波在抢救频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和忙碌在治理风沙、海水的“道”上之人,如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胡锦矗教授,不顾艰难探寻大树杜鹃王的冯国楣先生,红树林院士林鹏教授……并借他们的视野,向世人展现大自然的整体系统性,如在《和大熊猫捉迷藏》中,作者是这样说的:“是的,在胡教授和胡工的眼里,这里是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我们又怎样才能保护大熊猫,使其恢复种族繁荣、摆脱命运灭绝的厄运呢?这正是需要科学去揭示的奥秘,也是作为尖兵的高山营地的任务。 ”《追梦珊瑚》书名冠以“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这些努力让大自然文学摆脱了科普知识读本的窠臼,为大自然文学灌注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应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与自然、他人、宇宙相互融洽和谐,才能达到自由与美的诗意存在。

新闻推荐

4.55亿元!新飞电器100%股权成功拍卖 康佳接盘

老牌家电生产商新飞电器找到新东家。6月29日,河南新飞电器/家电/制冷器具有限公司100%股权成功拍卖,成交价为4.55亿元,较4.5...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