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情义无价 ——读阿惠的长篇小说《千寻》

新安晚报 2018-06-23 13:05 大字

□合肥段儒东

安徽省作家群里,阿惠或许还不为大家所熟知,她本名董慧珍,是池州市一名普通公务员。她酷爱文学,业余时间热衷于小说创作。《清明》和《安徽文学》都曾发表过她的作品。她的中篇小说《简单生活》还曾在全省小说对抗赛中获过奖。《千寻》是阿惠精心打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日前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千寻》叙事采用第一人称,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偏僻小村庄半个多世纪来的嬗变,着重表现父老乡亲危难相济的美好情怀以及信守道义的宝贵品德。作品秉承阿惠一贯的创作风格,潜心于诗意的叙事及心灵的细微探究。没有惊险情节,也没有曲折故事,这或许会让有些读者失望——如果秉持的是通俗的审美习惯的话。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远离尘嚣,“给心灵放个假”,坐下来静静聆听作者那娓娓的纤细的叙述,我们定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愉悦,甚至经历一次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

坐落于长江之滨的麻布寮,是一个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小说主人公秦一文便出生在这里。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浓郁的乡风民俗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秦一文儿时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童趣。他一路读到高中,是班级的高材生,老师夸他是个奇才,期许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就在这个16岁的少年踌躇满志之际,不意天降大祸,父母上街卖菜竟双双葬身于车轮之下。秦一文连同两个年幼妹妹顿感天塌地陷,瞬间堕入绝望之中。

小说围绕秦家的灾难,描写了乡亲们的同情和帮助。着重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生产队长伍爷;一个是司机老范。前者重在情,后者重在义。

伍爷与秦家毗邻,昔日生活中彼此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秦一文与伍爷儿子伍孬子既是好伙伴,同时也是一对小冤家,两家大人没少为他们发生口角。秦一文心里一直记恨着伍爷。然而,就在他们兄妹抱头痛哭、一筹莫展之际,伍爷走进了他们家,充当起父亲角色,劝慰开导,遮风挡雨,谋划未来。无数个日日夜夜,伍爷默默为他们操劳奔忙,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作为有着过节的邻居,在秦家遭难之时,不计前嫌,慷慨相助,伍爷的胸襟和热诚,无疑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令人肃然起敬!

司机老范,由于不慎给秦家造成灾难,一直痛心不已。他觉得应该为孤苦伶仃的秦氏兄妹做点什么。然而,在秦一文眼里,他是杀死父母的仇人,敌视排斥的态度异常强烈。作品通过一系列感人细节,描写老范苦苦接近秦一文并逐步获得信任的艰难过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范终于把秦一文揽入怀抱,收为徒弟,日后的岁月,二人情同父子。小说把秦范二人不共戴天的矛盾,戏剧性化解为情同父子,运用的是情和义这把金钥匙。范师傅想赎罪,支撑他的既是善良,也是道义。他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心灵救赎,减轻他人痛苦,就是抚慰自己不安的灵魂。道义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髓,在作者笔下,这一宝贵精神遗产得到了生动的张扬。

人们常说爱情是小说创作亘古不变的题材,然而就现实创作而言,想写得真切感人也绝非易事。往往不是过于虚幻,流于矫情,就是囿于琐碎,失之境界。《千寻》也有相当篇幅涉及爱情,然却似非作者刻意。既然要展示秦一文一生的经历,爱情自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

面对灾难,秦家兄妹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秦一文毅然放弃学业,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坚持让两个妹妹继续上学。高中时候莲曦从王奶奶嘴中得知自己原来是秦家收养的孤儿,与秦一文并非同胞兄妹,多年盘踞于姑娘心田的对哥哥那份仰慕和崇拜,在大学毕业之后,终于升腾为少女强烈的爱情,誓言非秦一文不嫁。秦一文虽然早就知道莲曦的身世,但对待亲妹妹般的那历久弥坚的呵护责任感已经深入骨髓,感情一时难以转换,迟迟不肯就范。在一次出车途中,秦一文邂逅了黄土高原的柳叶,二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难舍难分。于是,秦一文、莲曦及柳叶三人之间,陷入了极其复杂的感情纠葛,横亘其间的是感情、责任和道义。面对一场严峻的道德拷问,三人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作品运用大量的感人细节,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各自的心理历程,理解和包容最终使他们各得其所,合情又合理。在作者笔下,原本以相互占有为标志的男女爱情,遵从道义的力量升华为更为博大的情怀,体现了崇高的境界和人格的光辉。

《千寻》的地域文化色彩非常浓郁,作者笔下的麻布寮村,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也为净化道德情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人说《千寻》是一首田园牧歌,缅怀的是那远去的乡村情怀。我倒觉得《千寻》似乎更像一部交响乐,父子情、邻里情、师徒情、兄妹情、男女情,是其中谱写的各个乐章,而反复回荡的主旋律则是:情义无价!作品以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和情韵四溢的语言,抒发了人们对真诚和信义的守望及向往,它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关照,当属不言而喻。

环顾我们周围,高楼林立,街道纵横,车流似水,人们在享受物质富裕、生活便捷的同时,总依稀觉得人与人之间距离不是拉近了,而是渐行渐远。高耸的围墙,密封的门窗,阻挡着相互交往,邻里之间十年八载互不通姓名并不在少数。老人病故在床,很长时间才被发觉,也绝非个别现象。冷漠类似雾霾笼罩在一些人心头,驱之不散。人们怀念当年端着饭碗可以相互串门的日子,渴望互帮互助的温暖和谐,似在情理之中。

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国人切身享受到日新月异的现代物质文明,这是时代发展不争的事实。然而,社会公德呢?精神境界呢?是否同步提升了呢?答案似乎没有那么乐观。苍蝇老虎落网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肇事逃逸的消息,几乎随处可闻;运用网络电信从事盗窃诈骗,成了社会毒瘤。至于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兄弟阋墙的情感悲剧,也时时上演……凡此种种,均严肃提醒人们,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精神文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切不可懈怠!文学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独特功能,应该高度重视和弘扬。

感谢阿惠!她以独特的视角和辛勤劳动,及时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情义无价的美好颂歌。《千寻》所描绘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和谐,既是缅怀,也是憧憬,它净化着我们心灵,温暖着我们情怀。我们热切期待有更多作家投入这种创作,有更多这类优秀作品问世。

新闻推荐

安徽省21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

本报讯(记者张理想)记者6月20日从省文化厅获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司日前印发《2018文化产业项目手册》,安徽省21个项目名...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