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民俗专家:周代就有端午节了

新安晚报 2018-06-16 12:08 大字

一说到端午节民俗,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吃粽子”“赛龙舟”,实际上端午民俗远不止这些。安徽民俗学家、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贤友说,端午节历史悠久,民俗丰富。江淮民间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过端午节的热闹场面。

端午节最早始于周代

提到端午节的来历,可能人们会认为是与大诗人屈原有关。王贤友表示,由于人们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所以节日里的一系列活动大多与纪念屈原有关,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在端午咏颂屈原的诗句。但实际上,端午节最早始于周代。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两大纪念节(另一为寒食节)之一,又称端阳节、天长节、端五节、五月节,最早始于周代,最初是古代长江流域百越族的图腾祭祀节。”王贤友说,百越族以龙作为他们的图腾,把龙看作是他们的祖先和保护神,对其无限崇拜。每年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到这一天人们将各种食物装入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抛入江中以供龙享用;同时,还进行划独木舟的比赛,以此象征他们如龙腾蛟飞,兴旺昌盛。此后,历代沿袭下来,端午节也随着中国各民族的融合统一,逐渐演变成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节日民俗不断“升级”

王贤友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有关端午的仪俗活动很多,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和菖蒲。端午节的风俗活动,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朝代的变更,逐渐添进了不少新的内容,如饮雄黄酒、戴香包等。

据王贤友介绍,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雄黄酒是把雄黄研成末和酒,此酒具有消毒作用。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谚语,古人认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所以在端午节早晨备雄黄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喜欢将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到院子里,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驱毒虫、蚊蝇叮咬、瘟疫毒气。对小儿来说,过端午节还有一种习俗,就是编虎头形铜钱,挂在小儿胸前,称作“老虎头”;还有的给小儿肚兜上绣虎形,称作“老虎肚兜”,以示其威猛,还可辟邪。

王贤友说,悬艾和菖蒲也是端午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合肥民间有“清时插柳、端午插艾”的谚语。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日出之前,人们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艾或菖蒲,带回家悬在门上,叫做“插艾”“悬菖蒲”。有人用菖蒲和艾一起悬在门上,也有人用它刻作“小人儿”“小葫芦”等小玩艺儿,用五彩线做成装饰品,或拴在小孩的脖子上、佩戴身上以辟邪。

端午节是活的文化

端午节吃粽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吃粽子也是有文化内涵的。王贤友说,粽子,古称“粘蜀”“角黍”。

据王贤友介绍,吃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风俗。据记载:汉代在端午节前一天包粽子,端午节时吃。当时吃粽子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节令食品。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笼”“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谚语。端午节吃粽子,说明时序已转入夏季,人们即将换上夏装。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些节日会自行湮没,被人们忘记。而传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是岁时文化,是活的文化。”王贤友表示,端午节是民族的节日、民族的符号、文化的载体,她活在民间。民族传统节日是民俗,对于她的内涵和精髓,要挖掘、弘扬和继承。

李安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


新闻推荐

长三角区域立法工作协同持续推进 具体机制成各方讨论重点

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推动立法工作协同已拉开大幕。昨今两天,“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立法工作协同座谈会”在沪举行,上海、江苏...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