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清代科举南京考场:上江下江考棚

济南日报 2018-06-08 09:46 大字

宋廷军

清代科举考试,一般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乡试之前还有科考、录科、录遗等诸多考试。科考中第一、二等和第三等中的前十名准许乡试,而其余考生和其他因故不能参加科考者,再进行考试,名为录科。录科未取的考生,在乡试前再进行一次补考,称为录遗。录遗录取者可参加乡试。

清代初期,南京为江南省首府,因此,江苏、安徽两地录科、录遗就在南京举行,参加科举考试的考场和考生居住的房舍群叫考棚。南京设有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由于安徽在长江的上游,便把安徽考生预试处叫做上江考棚,它可容纳近五千名考生;把江苏考生预试处叫做下江考棚,它可容纳两万名左右。

上江考棚的原址在城西朝天宫附近的皇甫巷,太平天国时期被毁。据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记述:“皇甫巷,以南唐皇甫晖所居得名,后人元文宗潜邸,故又名王府巷。巷中旧有上江考棚,为安徽诸生录科之所”。

清代同治年间《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载,同治四年(1865)十月,上江考棚迁往城南三条营附近方家巷。《南京市地名录》注:“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清朝科举时,上江考生宿舍设此,故名”。至今,巷中尚有一方界石,上刻“上江考棚界”。时湘军统领曾国藩买“梁姓屋修造,为屋七十七间,厢二十七厦,计文场七十九字号九百零四座。并买黄、姚二姓屋,建提调(考场负责人)公馆”。

同治十二年(1873)上江考棚迁往中正街(今白下路),由安徽士绅集资修建,新修建的考棚原有房屋近百间,百年来屡次改建,现仅存当年考棚的正堂明伦堂。明伦堂坐北朝南,五开间,前后五排屋柱均有保存完好的石柱础,共有三十四只,八角形,八面均有精细浮雕、鸟兽、花木、亭桥、山石等多种内容,就是没有人物,共计二百四十余幅团,无一雷同,浮雕图案大部分保存完好,均采用小品模式,魔方文人画首发,雕工精致。其大门前为广场,两旁有雕刻精细的石狮子一对,毁于文革;门前对面有照壁,毁于抗日战争。

明伦堂的门前有座砖砌平台,周围是花圃,有紫藤缠绕的走廊。清末废除科举后一度闲置,后由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此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河海大学的前身,不久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迁址。1923年,安徽旅宁商人苏锡岱又在此成立安徽公学,后称安徽中学,聘请陶行知、姚文采为正副校长。1946年6月陶行知在上海逝世,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将原上江考棚的正堂改名为“行知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知馆先作为市立六中的礼堂,这是现今唯一的历史遗址。

下江考棚始建于1865年1月,位于南京中华门镇淮桥的东北。此处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它东起信府河,西到中华路,这条百米长小巷的名字就叫做下江考棚,地名至今犹存。太平天国时期,考棚遭到破坏,后增修扩建。据里乘史家王孝煃的《里乘备识》记载:辛亥革命以后“改为织布厂……又以余屋改为积谷大仓”,现为南京市第一医院所在地。巷内朗朗的读书声也早已消失,成了一条闹市中述说往事的僻静小巷。

下江考棚在清后期也很有名气。因为同在城东的上、下江考棚,只有下江考棚出了一位状元,下江考棚名动一时。状元名叫洪钧,那年他29岁,青春得意,洪钧后纳“花国状元”上海名妓傅彩云为妾,时人戏称:男状元娶了“女状元”。傅彩云就是后来的名妓赛金花。她一生三次嫁作人妇,又三番沦入烟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她用酥胸俘虏了联军首领,阻止了联军的杀戮和对古城的再破坏,被誉为“北京宝贝”。在晚清的北京城里,有两个赫赫有名的女人,一个是太后慈禧,一个就是名妓赛金花。

如今的上江考棚仅剩一块骨架,还在静静地站着;而下江考棚,只仅仅是条百米长的小巷,默默地躺着。

新闻推荐

中国声谷将成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

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正式出炉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