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花鼓灯,点亮农村娃的艺术梦

安徽日报 2018-06-04 09:44 大字

本报记者 徐旻昊 文/图

5月29日中午,20多个精神抖擞的孩子跟随老师来到安徽大剧院,2018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决赛第二场演出下午将在这里举行。演出前,在北京出差的新晋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明不时打来电话,对演出细节反复叮嘱。演出如期进行,第三个节目《爷爷的花鼓》演出完毕后,观众们赞扬说:“这个舞蹈有故事情节,真不错。 ”

《爷爷的花鼓》讲述的是花鼓灯老艺人过世后,他的传人们继续传承花鼓灯艺术的故事。表演该节目的小演员来自蚌埠市淮上区留守儿童艺术培训基地,是一群淳朴的农村孩子。他们表演起来毫不拘谨,一招一式颇见功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是第四次到省城演出。两天前的最后一次排练,老师朱同陆将一副有着碎花坠的鼓槌递给负责敲鼓的陈琰祥,说:“这是一位八十岁的老艺人送给我的,你拿着到合肥好好演。 ”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史艳丽负责管理演出服装和道具。老师们细心付出,孩子们专心排练,演出得以精彩呈现。

2015年,为了推动传统艺术传承,蚌埠市淮上区文化馆在曹老集镇中心小学成立区留守儿童艺术培训基地,邀请花鼓灯专业演员给孩子们上课。当时还是花鼓灯省级非遗传承人的金明指导舞蹈编排,市级非遗传承人朱同陆、郭蓓分别教锣鼓和舞蹈,青年演员周昊教技巧。第一期便招收了100多个孩子。老师们像带徒弟一样,每周两次专业课一节不落,给孩子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16年,讲述孩子们自己故事的鼓舞《看家灯娃》参加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获得一等奖。 2017年,由朱同陆、郭蓓与孩子们共同表演,讲述老艺人向孩子们传承花鼓灯故事的《花鼓情》获得省第九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二等奖,并参加了安徽省群星奖舞蹈类决赛。参加今年少儿文艺调演的节目《爷爷的花鼓》,便是《花鼓情》的续集。

家住周郢村12岁的周俊,和奶奶、弟弟同住在简易铁皮房里,他已经在基地学了3年花鼓灯。深深迷上了舞蹈,萌生了未来考艺校的想法。对奶奶说:“哪天要是能去北京表演就好了。 ”

痴迷花鼓灯艺术的不止周俊,每年暑假,基地都会招收100多名新生,至今已有300多名农村孩子亲身感受到花鼓灯的魅力,艺术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

发芽。

1985年至今,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已经举办了33年,每年有万余名少儿参加演出,成为安徽省推动城乡少儿文艺活动开展、丰富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品牌活动。许许多多像金明、朱同陆老师这样的艺术传承者甘为人梯,不畏艰辛,用执着追求和满腔热忱点亮了一个个村里娃的艺术梦。

新闻推荐

安徽省加快化解煤炭过剩产能

本报讯(记者郑莉)记者5月31日从省发改委获悉,安徽省近日出台《关于做好2018年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有关市...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