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场活动今日将在安徽博物院举行。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博物馆的“脑洞”究竟有多大——“超级”博物馆
本报记者 晋文婧 文/图
合肥人张鹏喜爱“刷展”,多次带着亲朋好友造访安博、欣赏展览。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他如愿与另外两名年轻人考入安徽博物院,正式成为一名博物馆工作者。在张鹏眼中,职能越来越丰富的博物馆,超级吸引人。正如本届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古老文化与当代青年,连接科学严谨的内心与时尚不羁的外表,博物馆正在让自己变得“超级”有趣。
大众与“分众”
最近,在高铁站、机场,乃至合肥市内某些商业综合体,即便你步履匆匆,也不难发现显著位置摆放了很多宣传册页——“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轮回特展”。该展览由安徽博物院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联合推出,将于5月18日持续至9月4日。展览通过对代表古埃及文化的木乃伊、亡灵书以及各种神像等100件(套)文物的重点展示,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埃及灿烂文明。
引入境外精品展览在安徽省并非首次,本次特展的意义在于这是一次非盈利性的收费展览,门票30元。 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十年之后,博物馆正在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安徽博物院院长胡敏介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并不只有“免费开放”这一招。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相关政策规定:博物馆、纪念馆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的特别(临时)展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门票价格。安徽博物院将本次特展定位为从国外文博机构引进的、高品质的、向公众收取低票价的非营利性展览,在坚持公益性博物馆地位的同时,也拓展了办展途径。这也是安徽博物院自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在借鉴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实行特展收费模式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收费展览。与此同时,安徽博物院基本陈列和其他临时展览还将继续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如果说博物院免费开放基于广泛惠及大众的基本原则,那么收费展览则是基于 “分众”考虑。比如到博物馆来参观的观众大致可以分为普通游客和专程前来的观众两种类型,如果采取免费限流方式,很难区分不同类别的观众,采取低票价收费方式可以较好地缓解限流压力、提供品质服务。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博物馆和观展者都在渐次成熟,越来越丰富且分众化的博物馆资源,让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人群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
现实与“奇幻”
早上8点半,安徽博物院内竹林边凉风习习,早早就有附近居民前来锻炼身体,散步、打羽毛球。正大门处,等候9点入馆的“研学游”学生和外地“背包客”络绎不绝。清晨如此,夜晚如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安徽博物院还将首次举办延迟至晚间9点钟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和专业舞台剧表演,并通过网络直播,满足一部分公众足不出户看展览的需求。
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一件文物的踪迹改变了世界的秩序,当然那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在本次安博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中,讲述世界文物的真实故事着实吸引一波粉丝的提前关注。其实,夜间开放将给博物馆安防等带来不小的挑战,但任何创新都是一次考验。在我国,不少博物馆有过夜间开放。业内认为,人们怎么度过夜晚这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果一个城市的夜晚,只有剧院、影院、酒吧、歌厅等消费之地,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将打折扣,这就对博物馆、图书馆等更具内涵的文化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然,夜间开放只是博物馆创新服务的模式之一。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方法,不断细分观众需求,才能为参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胡敏认为,应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服务模式,回应供给侧改革,开展订单式服务,实现供需对接,提升服务效能。安徽博物院去年以来进行了展览陈列升级改造,展陈设计炫酷,内容释读也需亲民;数字展厅360度无死角展示,能互动能交流;智慧导览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无障碍参观;图文解读可保证在科学严谨的背景下亲切诙谐解读文物中冷僻知识点和词汇;文创产品则当好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
尽管“博物馆之夜”不会有电影《博物院奇妙夜》里那般奇幻,但每一个“博物馆之晨”却更显真实。在今天这个超级互联的世界,博物馆显然也融入了这一潮流。博物馆通过开创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成为当地社区、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中无法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动在“云端”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教育活动20余万次,博物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老百姓的大课堂。
今年春节、清明节和五一节,安徽博物院逛馆人流量有了明显的变化,分别为5000人/日,7000人/日和9500人/日,节假日观众人数以50%的速度递增。入馆参观者中,年龄为30岁以下的,占总参观人数的60%以上,外地游客占据较大比重。博物院与诸多网络平台合作进行网络直播。据统计,去年下半年,安徽博物院共举办5场次直播活动,观看的观众总计32万人次。今年安徽博物院还将全新改版建设功能强大的官方网站,将展览数字化呈现和网络直播常态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可以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通过新的藏品手段找到新的观众:博物馆可以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甚至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标签就可以让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胡敏认为,退一步说,即便一部分观众暂时还不能读懂那些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物知识,至少,亲临博物馆或者登录数字博物馆,他们还能享受到生活艺术之美好。 “新时代的博物馆,面对蜂拥而入寻求历史文化记忆的社会公众,转变思维、应对挑战,跟进信息时代的潮流,走出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是每一个博物馆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胡敏说。
更重要的是,中国老百姓的历史文化大课堂也正在为世界所关注。安徽博物院学术部主任方玲告诉记者,今年安徽博物院将把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翔实内容以英文版本上传至国际 “云端”——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网站。上传成功后,世界各地的民众都可在互动地图上查找到中国各个地区的博物馆日庆祝活动。对于举办数年的国际活动而言,这是头一回如此全球“互联互通”。利用国际博物馆联盟平台向世界推送中华文化,成为这项活动的新意义与新旅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鲍亮亮)马鞍山港至宁波舟山港实现江海直达、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加密延伸、合肥空港国际航线不断拓展……近年...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