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吹尽黄沙始到金

颍州晚报 2018-05-07 15:43 大字

—写给萧玉磊先生

杨国新

1975年,我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被分配至阜阳地区文化系统工作。记得去报到的第一天便碰到了一位头戴鸭舌帽温文尔雅的先生,当他得知我的来意后,便指点我到各个科室办完所有手续后方才离开。我心怀感激,问了旁人才知道这位先生名叫萧玉磊。

这便是我们相处并结下友谊的开端。那时他已经名震江淮,在地区文化局领导全区的美术工作,是阜阳地区美术界的领军人物。而我却初出茅庐,不谙世事,作品幼稚可笑,和他在一起,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和创作经验。我们相差近20岁,却无鸿沟。我从未把他当领导,关系亦师亦友,相处随性愉快。从认识起就喊他萧老,一直喊到今天,如今萧老年届八十,真的被我喊老了。

萧老早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油画出身,自然有着扎实的素描基础,其速写能力在同时代的画家里也是佼佼者。后因身体原因改画水墨。初涉此道便以《处处是榜样》《骄杨》等作品荣登全国美展大堂。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养猪姑娘》《开脸歌》等一系列散发着浓郁淮北气息的作品成为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也奠定了他在安徽美术界的重要地位。

萧老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早期致力于把西画写实造型和光影与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他创作的人物准确生动,既有西画的严谨又具有中国画的特色和情味,如《处处是榜样》《骄杨》《喜讯》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萧老的作品更加重视笔墨在传统中国画的重要作用。他坚持书法用笔,人物以线为骨、以墨彩为肉,按照形象的需求,在干湿、长短、粗细、刚柔中尽情表达线的质感,追求墨色变化的韵味和节奏的律动感,如《淮北老农》《秋高晚风》《华佗识药图》等,详尽地体现了他这个阶段的学术追求。

萧老是一位思考型的画家,不仅通其艺,而且明其理,真正做到了心手两畅。他有着开放的胸襟、广阔的视野,因此,他不像一般画家进入晚年后便固步自封,落入俗套,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国画的研究、探索、实践从未间断。因而近期的作品更加追求一种写意精神,如《忆写人物》《织网小调》,尤其是一批山水小景如《雨》《崖上人家》《红日》等,展现了萧老不满足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摩,而是在“迁想妙得”的审美指引下,努力追求艺术形象的神韵意趣,进一步抒发创作的灵性情操和艺术理想,使其作品达到写意传神,从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萧老更是一位淮北大地的歌者,以他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和热爱,撕心裂肺地去讴歌淮北大地的老农、村姑、母亲和儿童,以及家乡那些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风景。他描写他们的纯朴、善良,他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平凡人物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温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萧老生性淡泊,不事张扬,他以厚道、真诚的金子般的品格赢得了他同时代和我们这一代画家的敬重和爱戴,他的艺术也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艺术大潮的冲击和(砺之后,愈发显现出金子般的光彩。

新闻推荐

网络传承保护平台让非遗“活”起来

本报讯(记者张理想)记者从近日在合肥召开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议上获悉,安徽省为安徽非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已打造一系列网络传承保护、交流合作和宣传推广平台,让非遗留下来、“活...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