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关注校外培训”系列报道之五 上课接力,一场争抢时间的“战斗” □本报记者 李茂峰

蚌埠日报 2018-04-27 13:26 大字

一门、两门、三门、四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开始了一场报班竞赛。由于所报培训班太多,每逢假期或周六周日,许多孩子从早到晚都在各个校外培训班之间奔波。上课“连轴转”,一刻不喘息,累坏了孩子,拖垮了家长。教育专家直言,如此竞争式报班,不仅剥夺了孩子多彩的童年,更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摧残。爱不是挡箭牌,尊重教育规律,孩子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孩子“连轴转”

小小的年纪就在家长和培训机构的裹挟下,加入了一场无休无止的培训竞赛,长此以往孩子过早厌学就成了必然。

3月31日,星期六,下午6时整。对大多数市民来说,此时正是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间,而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此刻正奔波在接送孩子去培训班的路上。在宝龙城市广场一家颇具规模的培训班教室里,英语杨老师正在焦急地等待学生,原本定在6点的上课时间已过去8分钟,但班级仍有5位同学未走进教室。杨老师心里清楚,其中的3位同学正在坐车往这边赶,另外还有2位同学上一节培训课尚未结束。杨老师说,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星期六和星期天是孩子最忙的时间,培训班里的孩子经常有“档期”难以衔接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报以理解。

在培训班上课“掐头去尾”,对朱哲明小朋友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由于妈妈给她报的课程过多,常常是上一节课还没上完,下面一节课已经开始,再加上培训班之间通常还有一段路要走,所以经常出现第一节课没上完,就要赶着上第二节课的情况,这种“兼顾”的情况,已伴随朱哲明度过两年时间。“现在的孩子培训课都排得满满的,时间衔接方面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衔接得不太好,上课时间重叠就在所难免”。为了照顾还未能按时赶到的同学,某培训学校的陈老师只好让先到的同学开展活动“暖场”,而将上课的重点安排在了后面,以便让所有同学都能听到所学新课的内容。

就在陈老师尽力照顾迟到的孩子的时候,华夏第一街区另一家培训机构的教室里正在上演“早退”的故事。

一间硬笔书法教室里,满满地坐着20多个学生,离下课时间还有10分钟,老师就让几位还有课的孩子先离开了教室。“现在孩子真是不容易,几乎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看着家长们着急地拉着孩子往外跑,书法班老师一脸无奈。

“一节课接着一节课上,上完课后还要没完没了地做作业,孩子就如同一架学习机器一样片刻不停地运转着。”看到家长“拼孩子”几近疯狂的状况,市政协常委、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徐豪心急如焚:过去我曾就学校给孩子减负写过提案,但现在的情况是,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小小的年纪就在家长和培训机构的裹挟下,加入了一场无休无止的培训竞赛,长此以往孩子过早厌学就成了必然。”

没有片刻的休息,没有一点缓冲,不是在教室里上课,就是在奔向教室的路上。连轴转式上课,耗尽了孩子的体力,压弯了他们幼小的身躯。3月11日晚上6点30分,商之都楼上的一培训班教室里,一个年约8岁的小男孩紧紧地抱住妈妈,满是稚气的小脸上挂着泪花。“乖孩子,再坚持一下,还有最后一节课了,今天妈妈不走,就在这里陪着你上课。”

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从当天早上8点钟开始,一直都在外面上课,当天已经上了6节课外补习课,数学、英语、写作、书法等,几分钟前孩子还在另一个班里进行了一场奥数考试。“别说还这么费脑子,就是坐着不动,一连坐十来个小时大人也受不了。”

可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别的孩子都这样。看到其他家长这样拼,不上培训班学习心里就发慌,看到孩子“闲着”总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位家长坦言:给孩子报了这么多班,既有望子成龙的一份期待,也有买一个心理平衡的想法。“万一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没有出息,就不会怪罪家长没有用心培育他。”

家长煞费心

校外补习的巨额花销消耗的是家长的财力,而给孩子安排上课时间消耗的则是家长的“脑细胞”。

校外培训机构的诱导、家长心中的教育焦虑,是将孩子拖上培训班战车的两只无形的“大手”。就在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门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负担的举措开始发力之际,一家全国知名校外培训机构就在“家长群”里发出了立意完全相反的声音:“减负,只能让你的孩子永远踩在别人脚下!”“最不该减负的,就是孩子!”“你减负吧,反正我要上清华!”

在耸人听闻的标题下,不仅道出了众多家长送孩子参加培训班的事实,也用一些极端的例子,得出一个看似有理却十分荒谬的结论:“谁给自己家孩子减负谁就遭殃,只有增负才是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正确道路。”

四部门联合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出发点,是给孩子减负,是尊重教育规律,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成长。然而对于某些校外培训机构来说,却嗅出了“断财路”的味道,于是利用“家长群”、“朋友圈”发表“鸡汤文章”给家长进行“洗脑”。“其实这番言论的背后是培训机构一场经济利益保卫战”。在微信朋友圈中读过此文的蚌埠行知实验学校校长欧振宝愤怒地痛斥:“为了自身利益,一些培训机构的反向宣传完全丧失了底线,如不严加整治必将贻害无穷!”

事实上,拼命为孩子报班既有家长的攀比心理,也与教育机构利用并放大家长攀比心理,故意制造教育焦虑有关。在自媒体时代,APP、公众号、家长群、朋友圈等“舆论阵地”逐步被培训机构占领。在这些“宣传阵地”上,一些培训机构经常转发和杜撰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放寒假”,“你搞你的素质教育吧,反正我就要上清华和北大”。这些文章,目的是让已经陷入焦虑的让家长“明白”这样一个“成功逻辑”:要想让孩子具有竞争优势,将来成为精英阶层,就必须要考上一个好大学,想考上好大学,就要上个好中学,而上校外培训班则是进入好中学、好大学的必不可少的“入场券”。

“现在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校外补习的巨额花销消耗的是家长的财力,而给孩子安排上课时间消耗的则是家长的“脑细胞”。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坦言,每学期给孩子排培训日程表不啻于做奥数题。

孩子放寒暑假之前,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收集各个培训班的课程表。将课表拿到家后,必须利用晚上的时间仔细研究,将有意向报的课程和时间写下来,然后再对照日历,对时间进行排列组合,查看是否冲突。“最好的结果是第一节课与第二节课之间有30分钟的空档,这样孩子既能让孩子休息调整一下,也不会耽误上课”。然而这种情况虽然理想,但时常做不到,总有那么几节课要么离得太近,要么有些重叠。“如果实在错不开,宁愿上课时间打点折也不能不报班”。王女士举例说,春季她给孩子报的英语课和写作课时间就无法衔接。英语课10点30分下课,而写作课的上课时间也是10点30分,上楼、下楼至少要五分钟,路上开车最少需要10分钟,这样算来,即便一刻不耽误也会有20分钟的误差。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为孩子“排档期”几乎是每一位家长必须要做的一门功课。“如果档期排不好,课程安排无法最大化,还可能会出现时间冲突打架的情况。”几位等孩子放学的家长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时间安排的重要性。

全家总动员

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长却以爱为名义剥夺了他们童年的欢乐,这样的教育不可能走远。

上午连着下午,下午连着晚上,由于课程多、时间衔接紧,很多在外学习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吃饭。于是在培训班教室外或是在赶往培训班的路上出现了一幕幕“争分夺秒”的场景。

在某小区一处居民住宅里,一位8岁多的小男孩一边咬着烧饼,一边与同伴下国际象棋,另一只手还要腾出来记录棋谱。一打听方知,小男孩刚刚从另一个培训班机构赶来,由于上下两节课时间已经重叠了15分钟,即使不吃饭也已经迟到,于是妈妈就在楼下买了一个烧饼,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上课。

在体育场附近的一家棋类培训班里,每个周末的晚上都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群孩子第一局棋下完后,刚走出教室,爷爷奶奶们立刻打开饭盒,将早已做好的饭菜往孩子嘴里塞。“在别的班上完课,就立刻赶过来下棋了,小小年纪连饭都没有时间吃,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因为心疼孙子,说这话时老奶奶的脸上流露出痛楚的表情。“孩子正在长身体,由于报的培训班太多,孩子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老人告诉记者,为了孩子吃饭上课两不误,他们家只好“全员参战”。孩子白天到校外培训班上课由妈妈接送,晚上孩子回家后,由爸爸全面负责课程辅导和作业检查,晚上上课的接送任务由爷爷承包,在爷爷送孩子上课的当口,奶奶在家为孙子烧晚饭,烧好饭后再送到培训班。“不能烧得太早,不然就凉了,得掐好时间点,不能早也不能迟,这样才能保证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吃上不冷不热的饭。”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同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接送孩子是一件体力活,折腾一天下来,家长累得骨头都快散了架,根本没有精力再烧饭和辅导孩子”,在谈及“全家动员”的原因时,一位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在全家动员、全力以赴送孩子补习的时候,很多家庭都选择了大致相同的路径。一家人进行“分工合作”,有专司接送的,有专做作业辅导的,有专门做饭的,还有专门送饭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节约孩子的时间,以保障孩子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在最大效用地利用时间上,记者亲眼看到很多“奇葩事”:一个孩子在上完2个小时的奥数课后,刚刚走出教室,爸爸赶紧往他手里塞了一本“名著”,让他坐在家长等候区看,记者不解,问为什么不让孩子休息休息,爸爸笑着说,看小说书不就是放松吗?就等于休息了。像这位家长一样让孩子“高效”利用时间的家长也不是特例,在网球场、乒乓球训练场, 孩子刚一下场,家长就让孩子“阅读”。在这些家长看来,这样正好“一静一动,劳逸结合,一举多得!”

对于这些将孩子的时间利用到“极致”的做法,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原二实小校长王同法直言:这哪里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简直是摧残孩子!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大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而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却以爱为名义剥夺了他们童年的欢乐,这样的教育不可能走远。

新闻推荐

五年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省财政补助82亿元;鼓励社会力量投入

省财政补助82亿元;鼓励社会力量投入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