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染”美好生活
[摘要]——上海内迁企业发展之二
○安徽第一棉纺织厂工作车间
○认真的纺织女工
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内迁企业建成的安纺一厂、安徽印染厂、安徽针织厂等都很好地解决了合肥市民基本的穿衣问题,为支援合肥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更“织染”出了市民美好生活。
“东门有个安纺厂”
“东门有个安纺厂。”应该说,老合肥人没有不知道安纺的;而有人更是以“安纺:一个城市的记忆”来形象地说明安纺在合肥人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她为合肥城市发展乃至安徽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虽然这里的“安纺”指后来的安徽第一棉纺织厂、安徽第二棉纺织厂和安徽印染厂等几个厂的合并总称,但作为其“母厂”安徽第一棉纺织厂,从一开始“出生”就有着“高贵的血统”。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著名企业家荣毅仁向中央提出希望在内地投资建厂,发展内地的纺织工业,以实际行动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权衡考虑,确定由国家和荣毅仁、郭棣活等民族企业家合资在安徽省会合肥市兴建一座公私合营的大型纺织厂。
在合肥市档案馆,我们查阅到了安徽第一棉纺织厂的清晰历史。1954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公私合营安徽第一棉纺织厂筹备处”会议,安徽第一棉纺织厂(以下简称“安纺一厂”)正式开始筹建,从此开创了安纺的历史。而在这之前的1953年7月下旬,荣毅仁、郭棣活则亲自前来合肥参与选址勘察工作。
1954年8月动工兴建,1956年11月部分试车生产,1957年6月正式投产……和当时大部分内迁企业一样,安纺一厂很快建成投产,到1966年前生产一直稳步向前。但其真正“飞跃”发展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仅1984年、1985年就开发了30个新产品,巴厘纱、卡波呢等7个新产品荣获省纺织厅、市纺织公司优秀设计奖,卡波呢、巴厘纱、横贡缎被评为省级新产品,映山红牌20支纯棉纱荣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而且,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和日本及港澳地区。
有数据表明,自1956年至1991年,安纺一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4979.42万元,生产棉纱1358423.71件,棉布142692.01万米,实现税收42138.14万元……从这组数字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安纺一厂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工业发展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不仅如此,安纺一厂还为省内外纺织企业代培和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还选派了一部分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外援布隆迪和伊拉克,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安纺一厂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特别是随厂大量来自上海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他们带来了生活新气象,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影响了当时相对闭塞的合肥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在穿着和饮食上。例如,厂里的上海人教会了当地人吃螺蛳、吃毛蟹、吃甲鱼,更率先穿着风格各异的花衣裳。因此有人说,“当年的安纺人就是合肥时尚的引领者。”
复活“庐阳花布”的安徽印染厂
前文我们说过,后来的“安纺总厂”是安徽第一棉纺织厂、安徽第二棉纺织厂和安徽印染厂等厂合并而成,这其中的安徽印染厂似乎不被很多人所了解,但其实,安徽印染厂不仅是历史最长的,而且她开创了安徽首次机器染色布等多项历史。
在由合肥市政协文史委编著的《合肥文史资料——上海内迁企业专辑》一书中收录的原安徽印染厂档案科干部姚兆民的回忆文章中,我们看到,安徽印染厂的前身是上海美光染织厂。这座始建于1938年的私营小型染织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公私合营,1956年9月内迁合肥。
而说起上海美光染织厂内迁合肥,还有一段曲折经历呢。一开始上海美光染织厂打算迁到芜湖,与芜湖纺织厂配套,后来有关部门又决定改迁蚌埠,蚌埠市委还委派公方代表到上海负责内迁工作,并于1955年成立了蚌埠印染厂筹建处。但就在这时,安徽省委又决定将上海美光染织厂改迁到合肥,与安纺一厂配套建设。
为什么这样“一波三折”呢?姚兆民在文章中回忆说,这是当时从安徽工业全盘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位于安徽中部,是安徽省省会所在地,交通运输便利。安徽主要产棉区分布于沿江一带,合肥比较接近原料产地,便于生产发展。于是蚌埠美光厂再迁合肥。一年后,合肥印染厂竣工投产。1956年9月16日开始试车生产,开创了安徽首次机器染色布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手工印花技术,生产出套色花布,开创了安徽自产印花布的时代。
虽然有点“名不见经传”,但安徽印染厂在合肥市工业企业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特别是1970年由省属企业改由合肥市管理后,年上缴利税占全市上缴国家财政的很大比例;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安徽印染厂已发展为生产能力达1亿米以上的大型全能印染厂家,位于全国第十位,本省第一位。
而最让合肥人自豪和记忆深刻的还是,1985年安徽印染厂开发的新产品——“庐阳花布”在国内纺织品市场上引起轰动。这种产品是采用安徽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挑花艺术”开发的民间美术印染新产品,它既可制作服装,又可用于室内装饰布需要,因此受到社会各层次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人民大会堂就曾指定采用庐阳花布装饰安徽厅和台湾厅。
“来头不小”的安徽针织厂
档案显示,安徽针织厂的前身是上海振丰棉织厂,1954年该厂公私合营后内迁合肥,改名为“公私合营合肥针织厂”;1956年12月,上海的同庆、勤丰两个袜厂内迁合肥后并入该厂,1966年5月,划归安纺总厂,改为安徽针织厂,10月,由公私合营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您也许不知道,上海振丰棉织厂在我国针织行业中历史比较悠久,是我国首家生产卫生衫裤和汗衫背心的针织内衣厂。如此的“来头不小”,也就不奇怪振丰棉织厂内迁合肥建成安徽针织厂后发展迅速了。一组截至1990年的数据显示:累计生产针织内衣21709万件,棉纱61842吨,化纤面料305吨,资产总值65657万元,上交国家利税15653万元。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针织厂成为国内五大针织、棉纺联合企业之一。
“红星”牌各式男女卫生衫裤、“吉字”牌棉毛衫裤、“双猴”牌汗衫背心、“灵芝”牌精漂汗衫背心、“黄山”牌腈纶衫裤……安徽针织厂的这些产品,应该还留在不少合肥人的记忆中。原安徽针织厂办公室主任童荣富在回忆文章中也说到,安徽针织厂开发的汗衫背心系列、棉毛衫系列、T恤衫系列、运动衫系列、童装系列和印花系列等新产品,结构、款式、花型和色泽都别具一格,穿着舒适,耐穿耐用,很受消费者欢迎,特别是有些中高档新产品,采用彩色塑料袋和透明塑料盒包装,可作礼物赠送之用。有不少“老合肥”说,在当时用安徽针织厂的产品送礼,可是件“赶时髦”的事。
也正因为如此“名声在外”,安徽针织厂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先进单位,1959年曾荣获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奖旗。李先念、聂荣臻、董必武、郝建秀、张劲夫、吴文英等领导曾先后到该厂视察,原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还挥毫题词:“寄希望于安针”。
俗语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说明了吃饭和穿衣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两件事。而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内迁建成的安纺一厂、安徽印染厂、安徽针织厂等企业都很好地解决了市民“穿”的问题,为支援合肥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更“织染”出了市民美好生活!
□程堂义 汪千永
新闻推荐
4月14日,来自诗城女人花旗袍馆的百名佳丽,汇聚采石风景区太白楼广场,上演了一场惊艳华美的“旗袍盛典”。上午10时,身着各式旗袍的旗袍佳丽们,轮番上演了旗袍舞蹈《三生三世》、旗袍走秀《黄鹤楼》和...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