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青花 硕果存珍”
[摘要]——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两件宣德青花花果纹大盘
明代宣德瓷历来为世人所珍,而宣德青花更是被奉为极品。这里来给大家介绍两件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青花花果纹大盘”。
此两件青花大盘尺寸和形制都十分接近,口径在38厘米左右,底径23至24厘米,高为7厘米。折沿、深腹,外底部不施釉,呈细砂底。大盘内外均绘四组青花纹饰,盘心主纹饰一件为缠枝瓜果纹,另一件为葡萄纹。所绘瓜果与葡萄皆丰硕饱满,给人以瓜瓞绵绵、硕果累累之美感。大盘内腹饰一周缠枝花卉纹,所饰花卉枝叶清新、花朵绽放。盘的口沿饰一周海水纹,水波翻腾、浪花朵朵。大盘的外腹也都饰一周花卉纹,不过有所差别,“缠枝瓜果纹大盘”(见右上图)所饰为六个相同的而互相独立的花果纹样,“葡萄纹大盘”(见下图)则绘一周连续的花卉纹饰。两件大盘的外腹纹饰都与盘内纹饰协调统一、相映成趣。
纵观两件宣德青花大盘,色泽亮丽,青花发色浓艳,聚釉处显现黑褐色结晶斑,以此推断所用青料为进口的“苏勃泥青”钴料。再细看花卉缠枝,有深浅交变的笔触痕,均非一笔涂抹而成,这符合永宣时期以小枝笔蘸料,反复描绘的画法特征。最后观其所绘主、辅纹饰,皆清新俊朗,笔触流畅。其缠枝花卉纹为典型的宣德风格,叶小而疏朗。而主纹瓜果纹、葡萄纹更是此类宣德板沿大盘所最常见的纹饰,代表了宣德瓷的流行风尚。
一直以来人们都视宣德青花为明代青花瓷的最高水准,清乾隆年间成书的《陶说》称:“宣德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嘉庆时期的《景德镇陶录》亦称:“宣窑青花最贵……此明窑极盛时也。”
而宣德青花品质高的首要原因,关键在于此时青花所采用的着色剂为进口钴料“苏勃泥青”,从而使青花发色艳丽美观。早在明万历朝时,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即记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后俱用尽。至成窑时,皆平等青矣。”清代《陶说》、《景德镇陶录》中也都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宣窑为最”的原因,在于使用了“苏勃泥青”。而关于“苏勃泥青”钴料,则相传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从中东地区带回的。而现代科技手段测试该钴料的检测结果,确实是含锰量低,而含铁量高,这是国内的钴土矿所无法达到的。这就证实了宣德青花使用进口钴料,并非虚谈。
清代另一景德镇陶瓷专著《南窑笔记》中所称:“宣窑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相信正是使用了进口“苏勃泥青”钴料的结果。《南窑笔记》又说:“盘内足涩胎无釉。”则是宣德青花瓷的又一个特点,以上所介绍的两件正是这种不施釉的细砂底。
说到宣德瓷细砂底的精妙,自然得益于瓷土选料上的讲究,其所选瓷土称为“麻仓土”。据明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陶土出浮梁新正都麻仓山,……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每百斤值银七分。”这种瓷土细腻均匀,经过陶炼精细,烧结后就缜密坚硬,瓷化程度好。因此,宣德瓷的细砂底才能如此光滑温润,美观大方,成为宣德青花的又一大亮点。
据《明宣宗实录》、《大明会典》等史书记载,宣德朝瓷器不仅质量好,其所烧造的数量也是可观的。然而,经历了近六百年的风雨,如今宣德瓷的存世量却是非常稀少的,而保存完好的精品更是难得一见。
安徽博物院所收藏的这两件“明宣德青花花果纹大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先后于1994年和2009年被评定为“一级文物”。
刘东 柳丝
新闻推荐
文一塘溪津门项目效果图品质是一个学术和技术问题,如何在项目打造中体现并与市场需求和谐对接是房企面临的根本问题。作为安徽本土实力企业,文一深耕本地市场,合肥每年销售约10万套新房,5~6套中就有1...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