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滑开青墨的画卷

黄山日报 2018-03-03 15:53 大字

□周淑芳

在我眼里婺源是没有冬天的。

即使到了年末,也依然是暖暖的样子。阳光很好,清透而凉爽,树叶和绿草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少了夏秋的喧嚣,沉淀出成熟的味道。

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宠儿,更是造物主遗落在人间的一块美玉。乘坐长长的索道,我们才在深山高岭之中,觅得它的芳容。

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村民们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围绕水口,民居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一条“天街”将村落的古建筑串接在一起,徽式商铺林立,形成了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装点着匠心独具的古村,竹山书院便是其中之一。它由清代曹文植创立,是族人子弟读书的地方。书院为三进三天井两层结构,占地300平方米,门厅、内院、前厅、后堂一应俱全,气势恢宏,内饰窗户、琉璃全部由国外进口,加上粉墙黛瓦的收敛,低调而奢华,是中西结合改良徽派建筑的代表,又似隐士高人,遗世独立。

婺源地处江西、安徽交界,历史上曾几易其主,建筑风格及民间文化与安徽一脉相承,因此,木雕、砖雕、石雕被称为婺源三绝。虽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精美绝伦。

整幢古民居,“三雕”图案装饰严格区分,木雕在室内,窗棂、楼沿、床、椅、柜、桌等,尤其是客厅,更是精雕细刻。砖雕重点装饰房屋出入口标志的门楼、门罩、内屋墙壁、屋脊等。石雕则用在柱础、青石地漏、鱼缸、大门侧的抱鼓石、石牌坊、庙亭等。

从花草鸟兽到文字条纹,从历史传奇到民俗民风,一块普通的材质在这里便能化腐朽为神奇,情不自禁惊叹先人工匠雕刻手艺的博大精深,叹为观止。

“时人有刻,必求婺工”。历代婺源的能工巧匠不但在本地雕刻,而且“足广迹”,在全国不少地方都留下了精美的雕刻,成称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沿着崎岖的天街一路走来,历史的痕迹比比皆是。篁岭邮驿该是从前的邮局吧!

相传徽州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徽州素有早婚的习俗,男子到十二三岁就要成家,成家之后即外出经商,此去经年,断梗飘萍,在外经商的丈夫长年与妻子分居两地,只能几年或十几年回家一次,夫妻一生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三年,只能以书信倾诉相思之苦。走进邮驿,宛如走回旧时光,静静感受相念与怀念,体会过往的意境,和不曾领略的声与色。

婺源的冬天一点都不荒凉,除了绿色,更添了黄色、红色、白色、灰色。深秋之后一直到腊月,“篁岭晒秋”已经成为“最美的中国符号”之一。大箩小箩上晒楼,番薯包芦金粟米,晒干了茶籽好打油。房前屋后,绿的瓜,红的果,一串串朝天椒辣、水萝卜,承载着泥土深情和农人喜悦的玉米、南瓜、茱萸、灯笼柿陆续收货,田地里的斑斓渐渐隐去,而另一道风景在晴空下一一显现。院场里,门前空地,农家屋顶,各种果实你方晒罢我登场,晒簟铺成一幅幅五色斑斓的调色板,成为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过年了!农家孩子们欢天喜地,喧闹不歇。而大自然了无声息地时序更替,冬天悄悄完成着与春天的交接。我轻抚徽州老屋斑驳的白墙,仰望碧蓝的天空,远处炊烟袅袅,眼前溪水潺潺。一串大红的灯笼,滑开青墨的画卷,送来古宅深处淡淡的幽香。

新闻推荐

滞留儿童叫他“爸爸” 上海民警希望孩子们回家后忘了自己

赵耿源在整理孩子们的资料。 本文图均为上海静安公安供图病房里,一个孩子被护工抱在怀里,还有两个满地跑着。3月2日元宵节当天,上海市儿童医院爱心病房内,医生把民警赵耿源迎了进来。年纪最小的...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