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轻摇间 谈笑尽乡愁 夫妻二人潜心三河羽扇工艺,传承工匠精神
[摘要]夫妻二人潜心三河羽扇工艺,传承工匠精神
万正华夫妻俩已开发出孔雀开屏、三层羽扇、鹰毛扇、雕毛扇、天鹅羽扇等多个品种,产品不仅畅销国内,甚至还曾远销国外。
在万正华的店里,三面墙上几乎都是羽毛扇,样式繁多近一百种,令人目不暇接,就像一个羽毛扇微型展览馆。
从选毛到扦、洗、戳扇、穿线等环节,制作一把羽扇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都在这个小小的工作间里完成。
制作扇子的羽毛是最难整理的,挑选好11根长短差不多的羽毛后,将一根根羽毛修剪整齐,再用细竹签将羽轴固定在一个水平线上进行“定型”。
加工场地设在店铺里,四周堆满了各种制作羽扇的原材料。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今,这“羽扇”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已渐成历史,但对于三河羽扇老艺人来说,绝不只是古诗词里的一个道具。制作了将近40年的羽毛扇,万正华说自己从没想过要改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千里送羽扇,情意更深厚。看到羽扇就想到家、想到三河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伤痕累累”台面见证羽扇制作
“说起三河羽扇的源头,最早可到1905年。三河是皖中水乡,三面环水,当时许多村民都在家养鹅,鹅毛自然多,因此最初鹅毛扇便由此而生。”说起羽毛扇的悠久历史,万正华如数家珍。
上世纪60年代,三河地区为发展羽毛扇制作办起了羽毛扇工艺厂,万正华的母亲便是其中一名工人。每天她下班后回到家,依然加班制作羽扇。帮着母亲做零件的万正华,便跟着学习制作技艺,从此倾心于此。
上世纪90年代,工艺厂停办,手艺傍身的万正华便自己办起了羽扇手工制作家庭作坊。一座简朴平房,加工场地设在店铺里,一桌一椅便几乎将工作间填满,四周堆满了各种制作羽扇的原材料。
从选毛到扦、洗、戳扇、穿线等环节,制作一把羽扇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都在这个小小的工作间里完成。区域狭小,很难透风,待久了不免有些憋闷,但万正华和丈夫一起,伴着一杯清茶,双手在羽毛间穿梭起舞,在工作台前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早上六点起床开始,到晚上六点结束收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万正华说道。
记者在万正华的店里看到,经过长年累月的刀削碾压,长方形的木桌上布满制作时留下的坑洼与刻刀的刻痕。这“伤痕累累”的桌面是万正华40多年来坚守与传承老手艺的见证。如今,在众多像万正华这样的老艺人坚持下,“三河羽扇”,与杭州折扇、苏州团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扇”。同时,“三河羽扇”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全手工一天最多二十把
在万正华的店里,三面墙上几乎都是羽毛扇,样式繁多近一百种,令人目不暇接,就像一个羽毛扇微型展览馆。有游客路过此处,便连连称赞,“这项手艺太绝了,我去过很多地方玩,只有这里的羽扇最好看。”听到游客的话,正在捆绑羽毛的万正华脸上露出了笑容。
方正华告诉记者,制作扇子的羽毛是最难整理的,要用软毛刷将一根根羽毛梳理平直,挑选好11根长短差不多的羽毛后,将根根羽毛修剪整齐,再用细竹签将羽轴固定在一个水平线上进行“定型”。这还不算完,每根羽毛的羽轴还要再插入一截废弃羽轴,将羽轴加长,再进行二次“定型”……
不仅如此,每一根羽毛在制扇前还要在100度的开水里煮一个小时。“羽轴所含的蛋白质很高,如果不充分煮沸,羽毛将会有异味。”而在羽毛扇的羽轴最后捆扎过程中,还是要在沸水过一遍,将羽轴软化才能进行。
羽扇好看,但是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即使是一位制扇老艺人,走完制扇的最基本程序做出来一把扇子,至少需要一天时间。”万正华的丈夫张锐告诉记者,夫妻两人合作一天最多也只能做出二十把扇子。
近几年,三河老街名气越来越大,客流量也很大,节假日期间来买羽毛扇的顾客更是络绎不绝,有时万正华要加班加点制作羽毛扇才够卖。她家的羽扇也成为老街的一张名片。“说起来,还得感谢本地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才让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让老手艺也能赚钱!”她由衷地说道。
融入文化元素寄托乡愁记忆
羽扇制作是三河地区代代相传的传统产业。据张锐回忆,从他记事起,羽毛扇就是三河人的生活必需品。一到夏日,老老少少都摇着羽毛扇纳凉。它既可解暑驱蚊,又能作装饰之用。时代变迁,电扇、空调等家用电器普及,现在顾客大多将羽毛扇作为工艺品收藏。
也正因如此,对于这门老手艺的传播,张锐有点担心。不过,张锐和妻子万正华一起不断创新,三河羽扇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融入更多中国文化元素,使其更具艺术观赏性。现在,夫妻俩的羽扇已开发出孔雀开屏、三层羽扇、鹰毛扇、雕毛扇、天鹅羽扇等多个品种,产品不仅畅销国内,甚至还曾远销国外。
让夫妻俩更开心的不是与日俱增的羽毛扇订单,而是他们发现很多人心中对羽毛扇的那份情怀。
“最远的一个订单来自新加坡,是一位合肥小伙子送给他家人的礼物。他从小离开家乡在国外长大,离别家乡几十载,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小伙子为父母买一把家乡的羽扇,也算是给父母最好的新年礼物。”想到一把羽扇能为远离家乡的人带去精神安慰,万正华觉得自己所坚持的羽扇制作,不仅仅只是一个工艺品,还是精神寄托,她希望更多人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现在,“毛扇凉风入心头,天气再热不用愁”虽已不是三河人的全部,但在很多人的心里,三河羽扇美丽依旧、记忆不老,家中能有一把三河羽扇,是乡愁最好的解药。
晨报星级记者
周坤文/摄通讯员左勇
新闻推荐
根据《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开展新闻记者证2017年度核验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单位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欢迎社会监督。举报电话为: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0557-3688062。领取新...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