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愿“不输液”从清流变“洪”流

拂晓报 2018-02-08 17:51 大字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呈逆向顺序。在中国,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为壮观。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医疗输液达104亿瓶,相当于每人8瓶/年,高于国际上每人2.5瓶/年-3.3瓶/年的平均水平。正因如此,坚持“不输液”医生陶晓南不啻为一股清流。

在武汉协和医院,有一位“不输液”医生。他叫陶晓南,是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之所以被称为“不输液”医生,是因为陶医生坐诊22年来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少用药、合理用药,拒绝“滥输液”。(2月4日《央视网》)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呈逆向顺序。在中国,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为壮观。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医疗输液达104亿瓶,相当于每人8瓶/年,高于国际上每人2.5瓶/年-3.3瓶/年的平均水平。正因如此,坚持“不输液”医生陶晓南不啻为一股清流。

医疗行业是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人们去医院看病就医不同于到商场超市购物,缺乏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掏多少钱,采取何种医疗方式,几乎全凭医生一句话。因此,“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说给医务工作者听的,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同样取决于医生的良知与医德。

可喜的是,近年来,各地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滥输液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很多政策以遏制滥输液现象。比如,安徽省卫计委曾在2014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中,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多地叫停了门诊输液。但长期以来“输液好得快”的想法却仍在不少市民思想中根深蒂固,独特的“输液依赖”,深深植入老百姓的心中。你抗拒输液,似乎就不能当好父母,不懂孝顺父母,甚至像一个异类。而基层尤其是农村的老百姓,对输液最迷信,输的瓶数也更多。

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树立安全第一、患者至上的科学施治理念,尤其要达成“输液堪比一次小手术”的风险共识,让“门诊不输液”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医习惯;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公众医疗科普,让更多人了解滥用抗生素的潜在危害,矫正输液效果“来得快”、“减少副作用”、不输液就是“不给好好治病”等误解,消除对“是药三分毒”的过度恐惧,培育科学用药的良好就医心理。

新闻推荐

安徽省需警惕形成新一轮库存

省经济信息中心近日撰文发出预警称:部分地市房地产企业又大幅增加投入,需警惕形成新一轮的库存。同时,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比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需关注居民杠杆率的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省经济信息中心称:...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