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高企的人情消费亟待遏制

广元日报 2018-01-31 02:02 大字

宛诗平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较快,农村地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仍陷入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怪圈。调查显示,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较高,仅次于饮食支出。农户饮食的平均支出为6462.33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9.72%;人情的平均支出为5297.47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6.16%。安徽省阜阳市一农户反映,“现在农村过年办喜事特别多,要是一年没挣到什么钱,都不敢回家过年。”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农村这只“人情债”大猫,何时猛成虎?何时能根治?

(据1月3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人情,有人情的地方也就会有“人情消费”,这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更何况,中国是礼仪之邦,讲人情、重礼数,是好传统。适当的人情消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情消费高得离谱,那就很不正常了。君不见当前农村某些地区,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子女出生、生病住院,亲戚、朋友均要“表示”,且数额越来越大。更有甚者,现在随礼名目之繁多、花样之翻新,几乎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什么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升学宴、参军宴、乔迁宴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远远超出了大部分人群自身的经济能力。

事实上,人情是人情,消费是消费,两者本不搭界,“人情消费”这样的组合已透着尴尬——人与人之间的情分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实用化、庸俗化,金钱多少成了衡量关系亲疏的重要尺度。为了人情和面子,有人打肿脸充胖子;还有一些人裹着人情的外衣,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凡此种种,让本该是正常交往、联络感情的节日,多了一些金钱味,少了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不仅浪费钱财,让人不堪重负,还容易助长攀比之风,滋生腐败。

人情消费物质化、功利化、实用化、庸俗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不是我们过于注重物质的攀比,而淡漠了精神的继承;是不是我们过于沉迷世俗,而忽略了对天空的仰望;是不是我们过于盲目跟从,而迷失了纯朴性情?或许,正是在我们的沉迷和放纵之下,一些不良风气日益成了气候,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这种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不顾客观条件的透支消费观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于是,无论内心是否情愿,无论钱包是厚是薄,最终不免“哺其糟而啜其醨,随其流而扬其波”。

高企的人情消费亟待遏制!庄子曾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故事也同样脍炙人口,古人的人情消费观对当下正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我们有着重要启示。礼尚往来,贵在发自内心,情深意长,简单且寓意深远的礼物,同样能够表达情感。当此之时,正是倡导新型人情消费观的最好时机。笔者以为,薄信一封、清茶一壶、鲜花一束,更能体现人情的真正内涵——既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也拉近距离、不失礼节。如果大家都能拒绝攀比、告别浮华,少些攀比、少要面子,多些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内涵与体现,人情消费就能去伪存真,更加贴近人情的核心与灵魂,就能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丰沛之源。

新闻推荐

中国“白求恩”, 中国大爱的践行者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30日消息,南苏丹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中国从2012年开始向南苏丹派遣医疗队,到目前为止共派出5批队伍,累计有66位医生到南苏丹参与医疗援助。这是55年来中国向50个非洲国家派遣...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