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复旦近两月理工医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实验天基物联网

复旦大学官网 2018-01-29 14:50 大字

复旦大学近期理工医主要科研成果扫描

科研新动态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近期又取得了数项成果和突破。小编为你整理了2017年12月-2018年1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来看看吧!

12月主要科研成果

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团队在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在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新调控基因——环状RNA-HIPK3。相关成果以Circular noncoding RNAHIPK3 mediates retinal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为题在线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

生命科学学院甘建华课团队与麻锦彪团队合作研究

揭示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机制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建华课题组与麻锦彪课题组合作的关于RNA-cleaving DNAzym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与底物类似物的活性复合物结构,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机制,为DNAzyme的优化设计、基因沉默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基础医学院党永军课题组揭示真核蛋白翻译起始调控的新机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暨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永军课题组在真核翻译起始的调控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9X调控蛋白翻译过程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8日以《USP9X通过去泛素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1调控翻译效率》(USP9X Controls Translation Efficiency via Deubiquitination of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A1)为题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 Research)。

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文波课题组

解析核基质蛋白HNRNPU对染色质高级结构的调控作用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和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文波研究员课题组在核基质蛋白对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全局性调控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22日以《核基质蛋白HNRNPU在小鼠肝细胞中维持3D基因组全局结构》(The nuclear matrix protein HNRNPU maintains 3D genome architecture globally in mouse hepatocytes)为题,在线发表于《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研发“芯云”技术

智能利用“太空碎片” 成功开展天基物联网实验

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宇航系统研究所和下属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长达两年多时间的联合攻关,对常规微纳卫星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化与芯片化,硬件资源可重构和智能化设计,使其重量降至30克以内,整机结构重量降低到1.1千克。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参与了具体的工程实施。

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团队一项研究成果造福中枢性偏瘫患者

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团队开展的II期临床试验“健侧颈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脑卒中、脑瘫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研究成果论文,以“健侧颈神经移位术治疗上肢痉挛瘫的临床试验”(Trial of Contralateral Seventh Cervical Nerve Transfer for Spastic Arm Paralysis)为题,以原创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于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影响因子72.406分),同时这也是附属华山医院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原创论著。附属华山医院郑谋雄、华续赟、冯俊涛、李铁、陆晔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文东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文波课题组

解析核基质蛋白HNRNPU对染色质高级结构的调控作用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和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文波研究员课题组在核基质蛋白对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全局性调控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22日以《核基质蛋白HNRNPU在小鼠肝细胞中维持3D基因组全局结构》(The nuclear matrix protein HNRNPU maintains 3D genome architecture globally in mouse hepatocytes)为题,在线发表于《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

药学院钱忠明团队等在铁稳态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复旦大学药学院钱忠明教授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柯亚教授团队合作,在铁稳态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23日以《胱硫醚β-合成酶是人体铁稳态所必需》(Cystathionine β-synthase is required for body iron homeostasis)为题,联合在线发表于《肝脏病学》(Hepatology)。

脑科学研究院郑平课题组发现成瘾记忆重新激活的新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平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发现环境线索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27日发表在《BMC-生物学》(BMC Biology)。郑平指导的研究生赵延芳、张俊芳、杨化兰和博士后陈明等参与相关研究。

1月主要科研成果

物理学系殳蕾课题组在高温超导体赝能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殳蕾课题组利用缪子自旋弛豫技术,发现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赝能隙态存在较慢的磁性涨落以及临界迟缓现象。相关研究成果于美国时间2018年1月5日以《发现高温超导体钇钡铜氧赝能隙态中的缓慢磁涨落和临界迟缓》(Discovery of slow magnetic fluctuations and critical slowing down in the pseudogap phase of YBa2Cu3Oy)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附属华山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编码变异研究 为疾病遗传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牵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共同参与完成的中国首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基因组编码变异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利用定制外显子芯片,对中国汉族人群5004例SLE患者和8179例健康个体进行大规模的编码变异筛查,对照研究发现了4个全新的SLE易感基因或位点,同时发现了3个可能与疾病发病风险直接相关的编码变异,给中国众多SLE患者带来了福音。相关成果以《全基因组编码变异研究发现4个新的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 》(Ex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four novel

loci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为题发表于《风湿病学年鉴》(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高分子科学系卢红斌课题组在高质量石墨烯规模化水相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卢红斌课题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罗健平(Loh Kian Ping)课题组合作,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引入极少量(5.9 atom%)可电离含氧官能团,实现了高质量石墨烯在水相中的高效率制备,对加速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起重要推动作用。相关成果以《利用非分散策略在水相中规模化制备高浓度石墨烯浆料》(A Non-Dispersion Strategy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Ultra-High Concentration Graphene Slurries in Water)为题于1月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题组揭示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健康危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课题组与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脉耕团队合作,首次在全国水平上揭示了环境中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与心血管系统死亡,特别是冠心病死亡的显著关联。相关研究成果以《大气中一氧化碳和心血管系统死亡:我国272个城市研究》 (Ambient carbon monoxid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 nationwide analysis in 272 Chinese cities)为题于1月1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行星健康》(Lancet Planetary Health)。

高分子科学系魏大程课题组高质量石墨烯

量子点合成及增强拉曼光谱研究取得新进展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大程团队在石墨烯量子点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准平衡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合成高洁净石墨烯量子点及拉曼光谱增强》(Raman Enhancement on Ultra-Clean Graphene

Quantum Dots Produced by Quasi-Equilibrium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全硅激光器以硅为增益介质产生激光 集成硅光电子的重要拼图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吴翔、陆明和张树宇合作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全硅激光器。不同于以往的混合型硅基激光器,本次研究最终实现由硅自身作为增益介质产生激光。该研究是集成硅光电子领域近30年来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研究结果近期以快报形式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18300069)。博士生王东辰、张驰是共同第一作者,吴翔、陆明、张树宇是共同通讯作者。

脑科学研究院马兰研究团队揭示激活β-arrestin信号通路促进毒品成瘾记忆的消退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兰研究团队发现,该脑区的β-肾上腺素受体/β-arrestin信号通路能调控可卡因成瘾小鼠的消退学习能力,促进成瘾的消退。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9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子刊《科学·信号》(Science Signaling),《科学》杂志网站首页对该论文进行了推荐。

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团队“重新细分”胰腺癌患者分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领衔的一项外科学展望研究对胰腺癌患者分期方法做出全新定义:胰腺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需要将淋巴结转移数目和原发肿瘤大小及肿瘤对周围血管侵犯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目前,该研究在线发表于《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并将有望成为未来胰腺癌分期系统更新时的重要依据。

附属肿瘤医院赵快乐课题组破解食管鳞癌高发“密码”

历经6年探索研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赵快乐课题组找到了中国食管鳞癌患者的基因特点和遗传学背景,并首次发现导致中国等亚裔人种食管鳞癌发病风险高的重要原因——NFE2L2基因的“胚系突变”发生风险较其他人种更高,从而使食管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干预成为可能。日前,《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

来源:复旦大学官网

编辑:刘 琳

(原标题为《科研新动态|复旦大学12月-1月理工医主要科研成果》)

新闻推荐

大咖洋医入职安徽欲带团队填补空白

秦骥伟(左一)协助Nashan与患者沟通2017年下半年,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普外科博士毕业后,我回到了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回国后我成了一名外科住院医师。2017年10月12日,器官移植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德国...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