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长在地里”的农技专家李德福32年致力农技推广 乐在其中

鲁中晨刊 2018-01-16 03:27 大字

李德福,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农技站站长,是淮南市唯一的基层正高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工作32年来,他醉心科研,推广农技,服务群众,先后获评“全国最美农技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安徽好人提名”“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佳农民满意农技员”。2017年1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当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李德福工作32年来始终扎根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足迹遍布全镇39个村的田间地头,为7万亩耕地提供全方位的农技服务。他勇于创新,全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创造了“贺疃模式”,稻麦单产创历史新高;他创新播种方法,让全镇小麦大灾年份不减产;他醉心科研,先后发表论文1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6项,被群众称为“长在地里”的农技专家。

2017年12月18日上午,暖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李德福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小麦冬季田管工作,分苗情、杂草的种类,开展化学除草。

李德福是农户的“田保姆”。他的手机里保存了全镇2413位农户的联系方式,每到种植的关键节点,李德福就会自费发送短信给需要的农户们,提醒他们施肥、打药、防治病虫害,这些年累计发送短信8万余条。当地一些农户常年在外打工,对家乡庄稼长势却能了如指掌,全靠李德福的“种粮热线”。李德福的手机成了农技咨询热线,从育苗、种植、施肥到管理、养护,只要有需要,他总会耐心解答,说不清楚的他会骑着摩托车上门提供技术指导,为此报废了好几辆摩托车。后来,随着微信的普及,李德福又建了微信群。人数越来越多,一个群容纳不下,他就创建了四个微信群,他通过图片、视频等比较直观的方式进行教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李德福农技服务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外地农民前去找他咨询,他家的大门始终为寻求技术服务的农民敞开,有时他一天要接待100多人。

李德福是农技的推广者。秸秆综合利用是个新课题,2013年以来,李德福全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在老式联合收割机上加装粉碎抛撒装置,简化了工序。2015年,全镇7万亩水稻、小麦秸秆全部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2015年、2016年,全镇稻、麦单产分别创历史新高,创造了秸秆全量还田的“贺疃模式”,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难题,促进了农民增收。2016年秋季,淮南市遭遇了涝灾,秋收秋种工作面临极大困难。凭借多年的经验,李德福大胆创新,采取了旋耕直接撒播,不覆盖的播种方式,最终实现了大灾年份不减产。2017年秋收秋种期间,全市又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李德福创新的播种方法在全省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年来,他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培训农技干部百余人次,举办各种技术咨询、田间指导上万次。

李德福是理论的研究者。多年来,他把双脚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成功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他在《安徽农业科学》等期刊先后发表论文12篇,荣获“全国农业推广合作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农技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佳农民满意农技员”等十几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醉心农技,造福群众。32年来,李德福始终扎根农业生产第一线,一心扑在农技推广事业上,沉心科研破难题,用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书写了一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精彩人生。

李德福(右一)在指导农民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金安徽合唱团2018新年合唱音乐会昨举行

放歌新时代,起航新征程。昨天下午,由安徽省合唱协会主办,金安徽合唱团参与的辉煌之声——2018新年合唱音乐会,在合肥大剧院隆重举行。来自全省近千名观众到场聆听盛宴。昨天下午,合肥大剧院的音乐厅内...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