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书写与台历制作
45年前,我读初二,临近春节之际,父亲郑重地交给我一个任务,春节家里门对子由我写。父亲说,初中二年级了,大概算是个秀才吧,不能给自家写门对子,那是说不过去的。
在这之前,我们家的春联由我读过私塾的叔父写。可能是天性喜欢毛笔书写,每年叔父写门对子,我都主动打下手,研墨,叠纸,选内容,直到最后熬浆糊往门上贴,每道工序我都凑手,间或也写过一两次横批和四个字的灶台联。
写门对,贴门对,关乎来年吉凶,是一件既庄重又严肃的事情,多数家庭都很讲究。纸张大小,内容选择,谁贴,什么时候贴,都有约定俗成的程序和传统,丝毫不能随意和大意。大门一般要用四尺对开洒金红纸,写七言对联,字体最好用楷、隶或行书,显得庄重大方。二门多用四尺三开红光纸,写五言对联。屋内房门红纸更窄一点,细条条,也是五言对子。书写的内容,那个时代,多半是毛主席诗词,少量的是描景状物名句,也有应景现编反映现实的联语。多数情况下,只要有门的地方,都要有红纸联,如鸡舍,猪圈,厕所,衣柜等。家中大的物件还要贴上“福”字。有文化或是生意人家,一般都要单请书法名人来家书写,好酒好烟侍候;或不惜花钱购买外地大家写的对联,并附有彩纸装饰。 我是家中长子,七八岁时开始协助大人贴春联,十四五岁开始写春联,这是父辈对我的期望,也是我长大的标志。
第一次独立写春联多少有点忐忑不安。 接受任务以后,我就请教叔父,从墨的浓淡,到纸张长短;从如何选内容,到字体大小。叔父把自己掌握的书写技巧,悉数传授给了我。“书写对联不用怕,只要能写黑粗大”。叔父当时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年我家的春联大门是“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横批是,“春回大地”。后门是“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横批是“山河壮丽”。父母亲卧室房门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横批是“万事如意”。因为我正规临过字帖,写得有点范,很受人称赞。也就是从这年开始,一连十几年,直到我工作离开家乡,周围几十户人家的春联全由我书写。这也是父亲在世时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情。大概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多数人家买印刷品春联张贴,而我们家一直保持手写春联的习惯。
大约五年前,春节前印刷挂历之风气渐淡,人们专向亲近台历,最初可能是为了寻找一种形式展示自己的书法特长,结合我对年前写春联的情有独钟,便创作了春联书法台历。最初选择的内容是古今名联,清一色七字联,红底黑字,适合案头摆放。如此而为,既方便行历记事,又能营造喜庆氛围,还可以让人们欣赏联语意境,更是通过这个摆件让更多的人评品我的书法。连续五年,多为亲朋好友青睐。
去年上半年,我与中国楹联协会理事、安徽省楹联协会副会长张家安先生相约,他创作戊戌迎春对联,我来书写,自费印成台历。十月末,张家安先生便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十二付对联,有七个字的,也有五个字的。比如:小轩清气满,曲径绿荫浓。悦目溪边树,怡心岭上云。邀春迎吉第,把盏话春桃。 垄上春盈袖,庭前绿扑眸。锦犬引吭歌大有,金鸡昂首赞中兴。科教城中春焕彩,和谐巷里梦生香。这些联有节奏, 有韵味,朗朗上口,既赋有时代新意,又彰显合肥区域特色。通过一个月准备,购买红宣、古宣对联纸,选择合适的长锋、斗笔,酝酿书写格调。到十二月上旬,我用行、隶、篆三种字体完成创作,古朴典雅,简洁大方。十二月末,在纸板台历制作完成的同时,张家安先生自己摸索制作了配有音乐的电子春联台历,通过微信朋友圈发送。一时间,微友们点赞如潮。
45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从书写春联,到印制台历,再到电子台历传播,这一嬗变,是那么自然,又是那么的短暂。只是书法和春联,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插上互联网这个翅膀而升华,而明快,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新闻推荐
放歌新时代,起航新征程。昨天下午,由安徽省合唱协会主办,金安徽合唱团参与的辉煌之声——2018新年合唱音乐会,在合肥大剧院隆重举行。来自全省近千名观众到场聆听盛宴。昨天下午,合肥大剧院的音乐厅内...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