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最新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昨“首秀” 让它做手术的费用有望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市场星报 2018-01-04 04:24 大字

星报讯  昨日上午,王先生在安医大一附院骨科接受了手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手术医生团队里,一位灵活的“独臂侠”忙忙碌碌,大显身手。它叫“天玑”,是最新的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安徽省骨科手术迈入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时代。

现场:精准定位,直中“靶心”

昨日上午,“天玑”在安医大一附院进行了“首秀”。42岁的王先生双下肢麻木一年多了,经检查被诊断为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脊髓与上胸段脊髓存在严重压迫,需行颈椎和上胸段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经过评估讨论,医生决定派“天玑”出马。

手术时,首先对患者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至“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医生在计算机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天玑”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钉道的进钉点。接着,“天玑”沿着套筒钻入导针,插入患者身体内部,确认位置无误后,再把螺钉套进导针固定、拔出导针。之后,医生对患者再次扫描,确认螺钉位置与规划的一致。

“三大难题”,它逐个击破

“骨科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有三大难题:视野差、难精准、不稳定。”安医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教授告诉记者,视野差——人眼无法“透视”看到骨骼的内部结构;难精准——打螺钉时,人手的稳定性和操作精确度不够;不稳定——人手在控制力、稳定性和重复性操作方面都存在不足。

骨科手术位置深、空间狭小且毗邻重要神经和血管,尤其是脊柱和骨盆手术更是如此,有一双可以透视的眼睛看清人体内部结构、有一条稳定的操作路径保证手术质量,这是骨科手术最迫切的需求。而有了最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进行深层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可以将虚拟的手术计划转变为现实的空间位置,手术路径更加精确无误。螺钉适合的长度、宽度、进入骨骼的角度,“天玑”都能准确计算,精度可以达到0.8毫米。对于脊柱及四肢创伤都有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透视眼”、“稳定手”合二为一

能有一双稳定、精准、不知疲倦的“手”来帮助骨科医生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是每一个骨科医生的心愿。“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由机械臂主机、光学跟踪系统、主控台车构成。从仿生学的角度形容,光学跟踪系统就像是机器人的“眼”,不仅透视洞察着骨骼的每一个深处,还实时监控每一个手术环节;机械臂就是机器人的“手”,6轴的设计兼顾了运动灵活性和操作稳定性,且能达到亚毫米的精度;而主控电脑系统就等于机器人的大脑,智能传达着医生的想法给以上两个设备,帮助医生进行“路径规划”。

手术费用有望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据了解,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患者的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减少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脊髓、血管损伤风险。不需要反复透视来确定进钉位置,减少了70%以上的术中辐射,医生与患者受到的辐射伤害大大降低,也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目前,安医大一附院正申请立项将骨科机器人手术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据初步估计,“天玑”的手术费用不超过2万元。

据悉,安医大一附院作为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批准的21家牵头医院之一,创建国家级“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开展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研究,建立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体系、质控体系,承担省内外联合应用医院医护人员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培训工作,制定临床指导方案和标准化操作流程,进一步扩大骨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提高应用质量。

新闻推荐

从业23年,收到锦旗、感谢信30多件 好的哥刘邦景被评为“安徽好人” 本报记者 陈春怡

从业23年,出租车驾驶员刘邦景安全行车200万公里,热情帮助和服务乘客,延续了雷锋精神,多次被评为星级驾驶员。2017年12月30日,记者从市文明办获悉,经省“安徽好人”评选委员会和公众代表评审团评议评定,...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