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庭与大社会 □徐晓林
1998年5月19日,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接到检察院一纸调令,前往驻监所检察科上班。
这个科室坐落在宿城西关大街。记得报到的那天,我一人骑着自行车带着简单的个人物品,出了检察院大门一路向西拐过几个路口,约半个小时后方才到达十多里地的新科室。
当年的西关大街可谓人流及商店稀疏,街道破损不堪,路面坑洼不平,大雨过后常常积水。街道两旁老房子昏暗不齐,一到晚上,寥寥可数的几个路灯几乎照不见人影……谁也不知道这种境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我不会忘记:一天我走到离单位老远的一个小商店买瓶胶水,当时正是深冬过后的雨雪天气,稍不留意脚下一滑竟摔倒在地,好在当时还年轻没伤到骨头。从那次摔倒之后,我专门买了双深筒胶鞋为雨雪天气穿上蹚水前去上班。更让人糟糕的是逢到盛夏时梅雨季节,积水长达数天不退。有时会遇到个别不守规则的人开车从你身边急驶而过,溅起的脏水劈头盖脸浇你一身,除了自认倒霉别无他法。倒是入驻这里的安徽省第三监狱里来来往往的司法干警和武警官兵的身影,给这条昏暗的街道增添不少活力。而那些经常光顾的押送犯人的警车,成为另一道特殊的“亮点”吧。
在这里工作时间长了难免混个脸熟,武师傅是居住在附近的朴实厚道的老户人家,夫妻二人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他有水电装修的技术,常年为生活辛苦奔波。有时忙不过来就把两个孩子交到居住附近的爷爷奶奶处代管,让妻子帮忙打理生意。他们居家是二间约40平方米的房子,一间屋里中间拉一道布帘成为两个卧室,外间是来客吃饭的地方,房后边一个小院子放着杂物。看到其家中简陋的摆设和餐桌上简单饭菜,可以感觉其生活的不易与艰辛,这也许多少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的写照吧。
历史发展的脚步终于迈入新世纪。伴随着旧城改造的号角吹响,沉寂已久的西关街道逐渐翻开新篇章。我早已调离该科室,而当年闻名已久的“水泥”路已变成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路南的旧房全部由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所代替,道路南侧排列的公益自行车向路人展示着新生活的开始。安全规范的新型住宅小区里不时传出来嘹亮的歌声和孩子们的笑声。一块块家风、家规、家教大型广告画冲击着过往行人的眼帘,更净化了大家的心灵。尤其是那些身着橘黄色统一服装的环卫工人,以其辛勤劳动的身影成为这个街道亮丽的风景线。辖区的市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八中学大门两侧宽敞干净,学校周边环境的变化更温暖着几代人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前年在西关偶遇武师傅,从他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中透露出对现在生活的满足。交谈中得知他旧房拆迁后分到两套三居室的楼房。儿子大学毕业后已在省城工作并成家,女儿在本市著名的三甲医院——市立医院当护士。妻子已去省城照料儿子一家,自己还干着老本行。最后,他笑着告诉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西关大街老住户几乎没有什么穷人富人之分,大家都住一样的楼房,区别也是家居装潢档次略有差别罢了……
“是啊,西关街道大变化,全靠党的领导好”这是居住这里的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共融共建,共治共享”已成为这座城市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往日的“脏、乱、差”已成为历史荡然无存。现在她正以其清新亮丽、多姿多彩的新形象成为宿州的西城花园,一个家庭和街道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大发展。
2009年10月我退休后,也许是对这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常怀留恋,也许是想远离城里的嘈杂寻求清新舒畅,我常常去这里走走看看,和过去熟悉的人们聊起过去的故事,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分享做一名新型市民的喜悦。
新闻推荐
新华社合肥12月19日电(记者汪奥娜)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通报了今年第四季度全省政府网站抽查情况,共抽查各级各类政府网站327家,发现部分网站存在栏目空白、站点长期无法访问、多个栏目未及时更...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