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助人为善有热情也要有理性

华西都市报 2017-11-21 01:51 大字

◎蒋璟璟

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的一条巷子里,开了大大小小的几家宾馆。但其中一家因为店内挂着的一块白板,而成为近来关注的焦点。白板上写着三类人可以免费入住,“伤残人员、孤寡老人和未成年”。除了免费提供住宿,老板李玲平时也尽可能提供生活上的各类帮助。也正因此,这家宾馆被称为“爱心宾馆”。尽管李玲的善举被人称赞,但她却苦恼不已。李玲说,经营宾馆这些年来,她已欠下不少债务,这家“爱心宾馆”目前也陷入经营困境。(北京青年报)

这并不是皆大欢喜的故事,也不单是舍己为人的美谈。作为整个事件的主人公,李玲一直苦苦支撑着自己的“爱心宾馆”,一直在尽力甚至是“超过能力”地帮助他人。而现实是,好心为善者已然负债累累,有幸得助者反倒一走了之,如此结果难言完满。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我们又该以怎样的立场,来看待这一切?

这世间有那么多的好心人,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如李玲一般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巨大的麻烦。因为做好事而欠下巨款,实在是一件太不寻常的事情。需要厘清的是,所谓“行善”终究不只是简单的道德义举,更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决策;通常所说的“好人”,很可能同时还是一个理智的人、克制的人、聪明的人……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放大“好人好事”的道德标签,而忽略了其他的关联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某种认知缺陷和预期误导。

帮助他人反令自己陷入困境,这并不是一件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热心奉献”的李玲,不是一个高明的宾馆经营人,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来管控住泛滥膨胀的爱心。也缺乏足够的圆融手段,来拒绝那些闻风而至的“可怜人”。不知从何时起,她似乎就陷入了自我建构、外界期待的“好心人”形象之中,这之后再也无法自拔。

解读李玲的故事,终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她固然是一个助人为善者,却也是一个债务违约者。诸如此类的复杂性,可谓贯穿“爱心宾馆”的存在始终:李玲没有等来“善有善报”,而很多受助者也并未“知恩图报”。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指向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识——行善也是一件技术活,必须平衡“能力”和“热情”,必须对人性之幽微有足够洞见,必须对各种潜在风险充分把控……

“举债助人”“行善误己”的极端案例,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好人做好事,本不该换来如此的心酸结局。相较于此,我们显然更应该鼓励,那些理性为善的温暖故事,来激励人心向善。

新闻推荐

盲人大学生王香君来本报捐赠贫困学生

香君(中)为贫困孩子捐款因为有爱心的温暖,这个冬天不再寒冷。11月18日上午,本报长期关注帮助的盲人大学生王香君专程从天津音乐学院赶回合肥,为本报“爱心面对面”栏目报道的四位贫困家庭小朋友送上助...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