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悦洲头觅往事
■沈成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走亲戚第一次上的和悦洲。那时,青石板上还是人来人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路两边的白墙黛瓦飞檐高啄。隔了二十多年再去,已经人烟稀少满目残垣断壁了。此间徘徊,少了一些人声鼎沸,目光也就细致起来,这才留意到清字巷口两个古色古香的水池。它约1.5米高,一米见方,用四块青石板围成,石板上长满了苔藓,有的已经裂开,周身匝着两道铁箍。里面盛满了水,池沿上摆着拖把。我想:这就是洲上人家日常所用的水池。直到遇见居住在这里的吴大印老人,他聊起和悦洲来,如数家珍。
和悦洲古名为荷叶洲,远望恰似江面飘浮的一片荷叶。传说杯渡禅师上九华时,不小心踩断一截荷叶,漂流至此而成。早在清朝初期这里就已形成了自然村落,是天然的避风港。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微服出访登上了和悦洲的江岸。晚清时期,水师提督、湘军首领彭玉麟在此练兵筹饷,并在洲上设立参将衙、厘金局、皖岸督销局等行政税务机关。一时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加上此地又是通往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必经之地,一年四季过往香客甚多。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号称十万之多。彭玉麟在一次检阅水师时把荷叶洲改名为和悦洲,取其生意人应和颜悦色方可生意兴隆之意。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大通和悦洲的鼎盛时期,被誉为“小上海”。
由于人口众多、建筑稠密,加之建筑物又多是木质的,火灾,就成为其最大的隐患。光绪9年,一场大火竟烧掉民房600余间,数千贫民流离失所,露宿街头。彭玉麟巡视长江沿线,途经大通和悦洲,看到火灾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心情十分沉重。找出原因是巷道太窄,一家失火,便“火烧连营”。他便下令在街头巷口修建了消防水池,组建了专业的消防队伍。同时还将和悦洲拥挤的“三街十三巷”进行拓宽,还把名字一律改成带“氵”偏旁的字,如“清字巷”、“江字巷”、“汉字巷”、“澄字巷”等,取“水”克“火”,永保平安之意。
这两方水池居然是当时的消防水池。吴大印老人说,那时三街十三巷的每个街巷都成双成对的消防水池,还制定了保护、使用规定。
为了印证吴大印老人的话,我不止一次地在和悦洲的街巷里寻觅,虽然不抱希望,但也有一些收获。在汉字巷口的杂草丛中,我发现了两方消防水池残存的基座。听还居住在旁边的一位老阿婆说,十多年前,邻居运翻修房子的材料,嫌水池碍事,给砸了。阿婆还说,附近几个巷子的水池,都拆了,有的铺了路,有的盖了房。熬过百年的沧桑巨变,躲过了硝烟的摧残,这些消防水池居然以这种方式消失,令人匪夷所思。
和悦洲之所以称作“小上海”,商业繁荣,人口稠密,固然是其重要的标志,更重要的是齐全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功能,它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这种非凡的精致与出色才更有意义。和悦洲上的消防水池,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不仅仅是防火抗灾的实物证据,也见证了民众有备无患的消防意识,展示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作为和悦洲这座遗址公园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它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然而它又是脆弱的,再也经不起一点摧残,哪怕是风吹日晒。
我曾经对工作于此的朋友说过我的担忧,还向《安徽消防》写过介绍文章,目的就是不再有新的嶙峋断茬刺痛我逗留的目光,让每一个登临和悦洲的人,从苔藓与铁箍守护的石板上,追觅往事,警醒今日……
新闻推荐
星报讯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n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13日从省纪委获悉,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家贵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许家贵,男,汉族,1953年11月生,安徽...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