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品读《一生》 思考人生 □胡海洋

淮河晨刊 2017-09-25 10:40 大字

初入大学,在学校图书馆闲逛时发现了书架一隅的《一生》。颇具中世纪欧洲油画风格的封面没有过多的装饰与噱头,只印着“莫泊桑”三个宋体白字就足以显示它的分量。没有多想,我将它从书架中抽出来,刷卡,带走。

作为一本长篇小说,《一生》以朴实细腻的笔调,描写一位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少女在步入婚姻后,遭遇丈夫背叛、父母去世、独子离家出走等一系列变故,在失望中逐渐衰老的理想幻灭过程。莫泊桑的写作一向以白描见长,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跌宕起伏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因此读他的书不读到后面往往是猜不透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的。

怀揣着对约娜热情单纯的欣赏,对于连背叛的痛恨,对后期一系列变故的叹息等复杂情感看到结局,我才惊觉莫泊桑白描似的手法呈现出这样一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在我之前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一直都没看透。看到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我才真正明白,也许就是这句话吧——— 人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阅读的三个小时,我以另外的身份活过一场,不禁唏嘘。仔细想想,我又何尝不像书中的约娜,对生活总抱有诗意艺术式的幻想,却又时常被无法预料的现实一点一点打击。

父母精心的呵护,对美好人生的向往,遇到的所有人似乎都正直可亲又温柔。这么一个充满花香的温巢,我原来竟没识破它时时面临着彻底跌破的危险。于是我开始警醒,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开始警惕,有了约娜的“前车之鉴”,我觉得自己也确实没办法像原来一样没心没肺地活着了。

一段时间后,冷静下来的我又重读了一遍这本书,未免觉得当初提心吊胆还是有些可笑。其实约娜的悲剧结局并非无迹可寻,这个一生没有主见的妇人,一直是爱的奴隶。生活的重心由她的直觉和感情左右,那个第一次发现于连出轨发怒要离婚的女人一直在渐渐失去她的棱角,为小小的温暖满足着,平庸的个性与天资,病态的娇贵和依赖他人的习惯使这个曾经新鲜活泼的少女失去了上帝曾公平地赋予每个女人的光彩魅力。

刚刚成年的我,于一生初始时读《一生》,无疑是幸运的。我从《一生》中得到的,除了要小心挑选婚姻的伴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重心,做独立的个体外,更加体会到:对于生活,不要过于乐观,也不要过于悲观,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可能才是与生活相处的最好姿态。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15级新闻0班学生)

新闻推荐

“像劼哥一样,第一个往前冲!”

浴火重生后的他,再披战袍,重归警队。人们都说:“这才是英雄的模样!”如果时间能够倒退回2016年1月5日的那个晚上,他说:“我还会选择第一个上,这是一个特警的使命,我从没后悔!”张劼,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特警...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