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外国青年汉学家“毕业”了,汉学家职责是促进文化沟通
9月22日下午,2017“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结业仪式。经过为期三周的学习与交流,来自世界各地29个国家的30名青年汉学家“毕业”了。
丰富的研修项目深入中国社会
本期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经过20多天学习与考察调研,完成了规定的学习计划。研修期间,各国青年汉学家通过沪上名家集中授课、研修导师一对一指导论文、上海市内与周边主题参观考察、研修成果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对中国认识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青年汉学家们,相互之间砥砺切磋,与各自相关领域的上海学者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并结下了深厚的学谊。走出课堂和书斋,他们还走访了隧道股份的地铁14号线建设工地、上海证券交易所、新天地渔阳里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崇明岛东滩湿地和中华鲟保护基地、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透过对上海发展变化的直观认识,感受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沧桑巨变。
在上海之外,学员们还去了上海以外的安徽黄山,黄山奇丽的风光与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的悠久历史令学员们赞叹不已。而在结业典礼结束后的第二天,9月23日,有一部分学员还将去江西景德镇,探访这座古老的瓷都。
学员都携带研究课题而来
此次来华研修,众学员均带上了自己的课题。学员之一的穆罕默德?阿布?艾哈迈德是巴基斯坦拉合尔省旁遮普大学历史系讲师,他表示,目前世界从单极世界正在走向多极的世界,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远的变革,而变革最主要的是中国力量的兴起,因此他选择将研究重心放在中国上。艾哈迈德正在写一篇有关中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与其对南亚的影响的论文。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它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最深入的舞台,承担了“一带一路”桥头堡的角色,因而此次来到上海,对艾哈迈德的研究意义重大。
在这次研修计划中,艾哈迈德不仅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得到机会跟世界其他地区的汉学家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有关中国研究的经验和体会。谈及未来的计划,艾哈迈德透露他希望能有机会去中国西部进行调研,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以及它与南亚的经济文化往来,进一步深入他关于“新丝绸之路”的研究。
艾哈迈德在结业仪式现场。
来自意大利的欧马达目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她也是参加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一员。欧马达来自意大利的一个偏远小镇,上海繁华便利的都市生活、丰富的文学学术资源令她惊叹,而在上海的生活也让她发现,上海不仅是一个中国都市,它自近代以来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紧密相连,是一座属于全世界的重要城市。因此欧马达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犹太人移居上海的历史上,希望以犹太人群体为案例,以同为客居上海的异国人视角,探讨外来人口在上海的历史与生存状况。
由于已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欧马达的中文已经非常流利,并在结业仪式现场用中文做了讲话。而来自英国的韩霈兰(帕梅拉·亨特)的中文水平也很高,她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当下的流行文艺作品,以韩寒的电影《乘风破浪》为例,探讨中国变革中的男性气质。她在论文中谈及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江湖义气与侠客理想这些细致具体的东方文化观念。韩霈兰在研究中同时着手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流行思潮,以综合探究快速变化中的中国现实。她表示,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变化很复杂也很吸引人,为她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与挑战,而此次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为她提供了一个能更近距离观察中国社会现实的宝贵机会,所以她乐在其中。
对于韩霈兰这样的中国文化研究者,中国精妙复杂的语言无疑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宇鼓励学员们好好学习汉语,只有学好了语言,才能更深入地研究中国。也有很多学员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汉语上,例如学员之一,来自越南社会科学院翰林院汉喃研究所的杜氏碧选,就正着手于包括汉字和喃字在内的越南古文字研究,并不断推进自己的越中文化比较研究。她在结业仪式的讲话中表示,在此次研修计划中,复旦大学古典文学专家陈正宏的指导使她受益匪浅;而在安徽西递宏村的调研中,她也拓宽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员在结业仪式现场认真聆听发言。
为“一带一路”作贡献
除了外籍学员外,参加本期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中国专家和学者也发表了评价与感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新指出,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社会基础,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以及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奠定了基础。因而此次研修计划本身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导师,他也从与学员的交流中收获良多。例如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东干汉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卡米拉就是他的学生,她告诉李新自己是东干人,而中国的陕西、甘肃是东干人的故乡。李新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中亚目前的东干人人口已经超过10万,他们仍然保留着陕甘地区的方言作为官方语言。李新表示,如果卡米拉能够就此方面继续研究,促进东干人到中国来认祖归宗,将会对“一带一路”作出重大的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子平则在发言中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都存在客观上的差异与主观上的分歧,但通过面对面的坦诚地交流,我们能够了解彼此的利益诉求与思维方式,进而探索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行为特征。高子平表示,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时代,也涌现了很多新问题与新挑战。但他始终坚信,全世界最终都将实现现代化,无非是时间的先后、道路不同而已;并且无论是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宗教,所有的人都需要生存和发展。因此,他认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建立友谊,消除误解,化解分歧,因为所有人都在同一条船上,即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并且通过建设性的行动踏踏实实做有价值的事情,因为这条船将驶同一个方向。他说:“这就是我对汉学家的理解,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希望这能够成为我们共同的期待。”
本期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正式结束后,一批有关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合作前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海外华人、在华外国侨民、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结集出版。
于信汇为每位学员办法结业证书。
新闻推荐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消息,中央宣传部24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张劼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安徽省委宣传部领导慰问特警英雄张劼张劼是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从警17...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