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上大学的那些温馨记忆 纯朴而温暖的回忆

安庆晚报 2017-08-24 11:52 大字

今年61岁的群友何先生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22岁的我,一边挣着工分,一边到处借来材料复习。可是那一年,由于物理、化学考得不理想,最终高考失利了。可我不想放弃,还想继续试试。”

据何先生回忆,那时,升学率只能达到4%,真是百里挑一,考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为了第二年的考试,他没日没夜地看书,把好几个小本子翻烂了,终于考上了大学。

何先生感概很多:“那个年代,农村里谁家出了大学生,是会被人羡慕的,因为当时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跳出了‘农门\’,有了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能吃上商品粮。这对我们农村里出来的人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何况大学毕业后国家还分配工作,‘饭碗\’不成问题。那时候人们常说,考上了穿皮鞋,考不上穿草鞋。我得承认,高考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后来有机会在大城市工作生活。”

今年45岁的群友朱先生说起自己当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形,同样记忆犹新。1992年,高考过后,他一直盼着录取通知书能够早日到来。

“当时,看到别的同学都已经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可是我的通知书还是没有寄来,真担心自己没有考上。”朱先生说,那个时候,在拿到通知书之前是无法查到录取结果的,只能查询到高考分数。等待通知书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总感觉成绩不理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如果落榜,就打算出去工作。”

朱先生说,“好在录取通知书还是如约而至。当时通知书是以挂号信的形式寄出的,虽然纸张和印刷都不及现在的精致,但上面的姓名和录取专业都是手工填写,字迹娟秀。相较于打印的字,手写的录取通知书更有情怀,让我感觉得到了重视。那时候我们是拿着网兜上学去报到——脸盆、水瓶、被褥,这些简单的日用品成了踏入校门的基本装备。”

群友“春水瘦影”说,自己那个年代经济条件不好,记得有同学考上大学,关系好的同学就互相凑钱买脸盆等洗漱用品相送。

花样回忆同样难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录取通知的方式花样百出,逐渐向服务型、人文型、智能化发展。而大学生上学的行头中也开始出现了录音机等电子产品。

群友焦先生告诉记者,1996年,自己一个人到南方沿海的城市读书。当时的大学校园里,电子产品并不少见,用磁带听流行音乐、学习是当时的潮流。生活用品中,小风扇等家用电器已经开始出现在大学生们的行李中。除了这些小电器,有条件的同学还购置了BP机和胶卷照相机,在校园里是相当拉风。在开学行头上的花费越来越多,似乎不再追求实用、朴实,反而一味追求尖端、高调。

2008年考入安徽建筑工程学院的群友李先生回忆,当时是第一时间在网上查到自己被大学录取了,可激动了,立马截图保存,现在还存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一转眼十年快过去了。

群友苏女士说,“当年通过邮件申请了很多国外的学校,被拒了几次后才拿到最终的offer,只觉得谢天谢地,能够进入自己满意的大学读书了。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在参加高考的同学很多都已经提前查询到录取信息,而我只能不断刷新邮箱查询结果。”

群友宋女士说:“我的孩子去年高考考得不错。当时伴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来的资料,除了银行卡和手机卡外,还有寄予学子以期望和祝福的小册子,小册子上印有各种二维码:包括介绍学校的官方二维码,除此之外,还包括介绍学校社团和学生会的二维码,孩子看完通知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扫描二维码。当年的9月份孩子去大学,报到手续、物品整理都是自己办的,孩子说自己已经长大了,让我们别管太多,以免让他丢脸。其实我们也挺高兴这样做的。因为当时好多父母扛着重重的行李,孩子则背个小包,悠闲地东张西望。当时我受到很大触动,觉得孩子大了,不能有太多替代,路还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走。”

群友“无叶之秋”说,当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异常平静,好像也没有对未来大学生活有过多的期待,只是焦虑着漫漫长假该如何度过。

群友“悠鱼”说:“孩子今年高考,应该是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这个暑假打了三份工,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几个小时,看了很心疼,让他辞掉些,他说自己忙碌而充实,而且承诺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孩子知道自己缺乏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所以要出去锻炼。他不怕吃苦,我也很欣慰。下周就要报到了,希望他能很快适应,开启新征程。”

新闻推荐

安徽外逃贪官杨立虎:都说国外是天堂,我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百名红通人员”第31号杨立虎是我国成功从西方国家劝返的第一人。原以为到了国外就自由了,但现实却远比他想象中残酷得多。2015年8月21日,在党的政策感召、法律威慑及追逃压力下,涉嫌虚开巨额增值...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