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克隆与仿古并不是保护

江淮时报 2017-08-04 13:04 大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发展推动城市更新和改造大发展。旧城改造、开发建设中,对有特色的名居进行推倒拆除,历史地段消失现象非常惊人。 “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成了许多城市建设的时髦,顾此失彼、新旧不谐问题,以及不顾文脉,只顾短期效应而强力推行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并不少见。一些地方重建一些不复存在的古城和城墙;二是为了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古代遗址所在地,以复原的名义建设仿古或复古建筑,真的文物古迹被破坏或没有保护好,而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修建了许多 “假古董”。其实都是对城市文脉和城市文化的忽视和损伤。

这些日趋严重的问题甚至导致了城市的整体危机 (环境、特色、文化危机等),一度引发了众多学者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九三学社安徽省文教专委会委员,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安徽省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张体云认为,依据传统的表象特征,或对异地建筑风格不假思索的加以引用和抄袭,导致“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完全不考虑地方文脉和特征,将设计变成了纯粹的拼贴游戏。

“了解城市生活的肌理或许才是真正保护的开始! ”张体会在访谈中谈到了这样一个概念,张体云认为,城市生活肌理是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模式、生活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的有一定脉络的生活现象,城市居民数量或其它因素的变化都会使城市原有生活肌理遭到破坏。在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非理性搬迁现象严重,致使原有的城市结构和城市肌理被逐渐打破,原有的社区模式也不断解体。

张体云建议地方政府要鼓励社会科学研究部门、文化主管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及其他研究者长期关注地方文史、文脉研究,鼓励多出有深度的优秀成果。在当前形势下,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全面深入研究,把地方文化精神掘深、掘透,为城市更新中的文脉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省政协课题组则建议将保存城市文脉与培育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他们认为:只有在城市文脉保存的基础上,培育出城市自有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文脉才能得到有效延续并发挥其特有作用。因此要在保存和利用城市文脉过程中,坚持以文脉保存为基础,合理利用为手段,培育特色文化以及提高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在利用中突出“体验经济”的观念,将文化遗迹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特别应注重外向型、参与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品牌经营,真正将保存城市文脉与培育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集保护、开发、体验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新闻推荐

安徽省234名考生今年梦圆北大清华理科前10名考生中8人选择清华

理科前10名考生中8人选择清华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