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备降”之后 是“教科书级”的应急医疗 从市一医院紧急救治川航3U8633机组人员及乘客看我市应急医疗之变

成都日报 2018-05-17 02:40 大字

□邓晓洪/文 时光/图

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飞行过程中遭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突然破碎事故后,机长刘传健临危不乱,演绎了一场“史诗级备降”。

当天上午,29名机组人员及乘客相继送抵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在不明伤情的情况下,市一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开通绿色救治通道,第一时间开辟集中救治区域,第一时间抽调多科室业务骨干展开救治。

如果说机长刘传健的备降是“史诗级”的话,那么,市一医院的这次应急医疗救援则是“教科书级别”的,其快速、有序、高效,不仅彰显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而且,从这一个点凸显出成都市近年来在医疗应急能力上的巨大提升。

10分钟:多学科专家全部到场

■70余医护人员分成8个医疗组,按部就班各司其职

在经历了一场撼人魂魄的“史诗级备降”后,故事进入紧急医疗环节。

这天上午9:30,市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温天明正在上门诊,她接到护士长胥丽打来的电话,告诉她双流国际机场医疗中心来电,说有2名3U8633航班的伤者即将抵达医院急诊科治疗。

2名伤者,通常是按照常规急救来处理。然而,几乎在挂断电话的同时,进入急诊科的是4人而不是2人。就在此刻,温天明的电话再次响起,双流国际机场医疗中心相关人员告诉她,后续将有20余名3U8633航班的伤者将抵达医院急诊科。

普通急救瞬间上升为应急救治。温天明立即将情况向医务部和分管副院长报告,分管副院长又向院长赵聪报告。温天明匆忙找了个医生代替坐诊,自己飞速奔向急诊科。

此时,院长赵聪立即通知院班子成员: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调集相关临床科室骨干人员支援急诊,后勤保障部门做好应急准备。

院长赵聪、副院长罗俊以及其他院班子成员迅速抵达急诊科。10分钟内,内科、外科、急诊科、五官科、高压氧、放射、护理等相关科室的业务骨干共70余人,悉数到达急诊科。

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就设在急诊科,赵聪任总指挥,罗俊副院长为副总指挥,70余位医护人员分为信息登记组、分诊检伤组、医疗专家组、转运组、信息报送组、现场安保组、后勤保障组和综合协调组等8个医疗组,每个组又有一个人担任指挥。

就在现场指挥部成立后不一会儿,第二批川航3U8633航班的伤者17个人乘坐一辆中巴车抵达急诊科,紧接着,第三批5个人也抵达。先后3批抵达急诊科的人员有男性22名,女性7名,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18岁。

医疗救治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2小时:所有人员依序快速就诊

■分区救治和绿色通道的全程开通,让救治现场紧张而有序

“用最好的专家,最好的资源,不惜成本,不计代价,全力参与救治,把就诊人员治疗好、关心好,让所有人平安出院!”现场,作为总指挥的赵聪下达指示。

市一医院急诊科患者众多,人流量大。为了让3U8633航班人员得到快速、高效救治,医院安保人员迅速用警戒线隔离出一个专门的救治区域。“这个区域是按照50名伤员标准设置的,在突发事件中,足够多的预计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副院长罗俊说。

现场,又设置了红、黄、绿三个急诊分区,8个医疗组分配在不同区域,每个区域的医护人员胸前也贴着相应的颜色标记,便于辨识和配合。分诊医生和分诊护士紧密协作,按照不同情况,将人员分流到不同的区域。

明确的区域、明确的分工,让29名人员依序快速得到就诊。每个就诊人员配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从急诊到检查科室甚至到病房,全程陪同。

绿色通道的全部开启,让科室与科室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就诊流程异常畅通,没有丝毫的耽搁。而就在就诊人员做检查的同时,市一医院麻醉科、超声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科室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待命迎接可能到来的患者。

“仅仅2小时,急诊科就安静下来了,全部人员都进入下一个救治流程。”罗俊说,虽然之前整个急诊科有喧哗,但整个过程呈现出的是紧急而有序,“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职责,清晰的职能定位使诊疗畅通而高效。”

截至5月14日下午16时,经完善检查,市一医院专家组联合会诊已初步明确:1名女性空乘人员腰部受伤收入骨科病房治疗;1名男性机组人员皮肤擦伤,在急诊科留观;其余27名乘客经CT、胸片、血气分析、心电图等初步检查后情况平稳,正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和心理疏导。

市一医院医务部副部长胡逊说,就在29名人员相继抵达医院后,部分人员因受到紧急备降的惊吓而迟迟未从恐惧中挣脱,医院立即联系市卫计委应急办,从市精神卫生中心派来4名心理专家进行心理疏导。“他们接到电话后20分钟即赶到我院,行动之迅速,体现出了应急医疗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紧密配合。”

10年:应急医疗的惊人之变

■宝剑锋从磨砺出,制度完善和长期实战演练为生命安全筑牢防线

不得不提的是,在整个应急医疗过程中,市一医院呈现出的温馨体贴的人性化服务。有部分人员留院观察,医院不仅专门为他们安排了单独的就诊区域,而且为他们准备了被子、枕头、洗脸盆、牙刷等生活用品以及饮用水和热腾腾的饭菜,同时,还安排高年资护理工作者为他们提供生活陪护。

正因为此,在15日上午,川航负责人专门给市一医院副院长罗俊发来一条感谢短信:

“向成都市一医院团队致敬!在成都我们又多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团队!你们以专业的素养、优质的服务及优异的特勤处置能力,让我们在意外发生后得到了最好的保障、最暖心的安慰!谢谢你们!”

然而,在这段短短致谢短信的背后,却是10年的艰苦奋斗。罗俊说:“应急医疗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一次的经验教训和刻苦训练中得来的。”

10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就是一次最深刻的教训,“那时候医院的急救背包很简单,不足以应付各种复杂的急救环境。”罗俊说,成都市从那年后,将应急医疗提到一个全新高度,急救背包变革了,“里面装了36种东西,除了急救用的药品和器械,还包括雨靴、手电筒、救生绳以及野外生存的食物。”

这仅仅是应急医疗设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制度之变。以市一医院为例,不仅制定了层级清晰的应急预案,而且还成立了两个应急医疗队,每个医疗队都有备用人员,一旦其中一个无法参与,备用人员立即顶替。除此之外,每年都要进行多次应急演练,急诊科除了参与全院演练,每年还要单独进行演练。

急诊科主任温天明说:“医院组织的全院应急医疗演练,从来都不提前通知,说来就来了,按照实战标准进行。”因而急诊科也按照医院的标准组织科室内的演练,“演练项目由我和护士长确定,在白天或者夜晚随机进行,每个环节体现时间效率和救治效率。”

今年,市一医院的急诊急救水平被再次提升。罗俊说,赵聪院长今年启动了几项应急医疗制度建设,分别是:统一指挥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多科协作机制和培训监管机制,“这些机制让现有制度体系更加完备了,一遇突发事件,人员快速到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条理清晰,从而让救治流程更加畅通无阻。”

市一医院的应急医疗,几乎就是成都市卫计委领导下的各医疗机构的一个缩影。除了院内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外,像市一医院一样,各医院还毫无保留地帮扶基层医院提升应急能力,他们经常深入基层医院,讲授急救知识,开展学术讲座,训练急救人员,与基层一道,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筑了强有力的防线。

新闻推荐

北京中医大东直门医院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续签中医战略联盟协议

5月12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副书记、内分泌首席专家、博士导师柳红芳教授一行来到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参加汶...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