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近万人冒雪奋战为山体“疗伤”

四川日报 2014-02-24 13:50 大字

记者现场直击都汶路“生命线”地灾治理现场,多个泥石流治理项目正加紧施工

□本报记者 许静

车子钻出都汶路上的龙溪隧道,天上就落起了雪粒。

2月17日,是汶川“7·9”特大暴雨洪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进场施工一个月的日子。记者再次来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顺着都汶路“生命线”,直击地灾治理现场。

沟之伤 几乎每条沟都有泥石流

尽管路已经通畅,但两边的山体依然沟壑纵横。

同行的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13线由北向南,起点为甘肃兰州,终点为云南磨憨。被称为“震中生命线”的,是其经阿坝州境内松潘、茂县、汶川,止于都江堰的路段,基本沿岷江延伸,两岸地势高耸,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5·12”汶川特大地震前,每年都会因为山体滑坡而断道。这一线,经济活动和主要城镇均位于国道213线附近。

去年7月下旬和9月,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汶川县地质灾害防治专题工作会,随后启动了一批规模大、危害大、影响大且防治难度大的重特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勘查、设计工作。

今年1月13日,省政府常务会提出,加快推进汶川“7·9”特大暴雨洪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项目实施,确保5月31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并发挥防灾功效。“省政府常务会上确定了20条威胁最大的泥石流整治项目,其中在汶川境内就有16个,这些泥石流沟就像是受伤最严重的伤口,我们就是要通过集中整治,给山体‘疗伤\’,还周边群众和交通干线一个安宁。”该负责人表示,这20个项目沟长有13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到400多平方公里,物源动储量有2500多万立方米。

抬头仰望山体,雪越下越紧,不一会山上就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被”。“山上一道道撕开的口子让人看着心就疼,真希望这些雪能给它们一点保护。”同行的一位女记者如是说。

治之难 三级“提灌”泵物料上山

张家坪沟:向南200米即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点牛圈沟,向西几步即是滔滔岷江,断裂带从整条沟穿过……

这又是一条十分“隐忍”的沟:表面上看去纹丝不动,但在地震中却受了重创。去年汶川“7·9”特大暴雨洪灾发生之后,这条沟的物源被彻底诱发,坡内纵坡有30度,泥石流迅速从陡峭的沟内冲出,累计冲出固体物质15.6万方,冲毁了老213国道,大量泥沙涌入沟口居民安置区,泥石流堆积物挤占了岷江约八成的河道。

负责现场施工的核工业西南勘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朱万林说,按照设计方案,这条沟的施工周期是8个月,共有3座大坝。其中3号坝最为关键,它处于最高的山坡上,也是3座坝中最大的一座。按最初方案,要沿山修建一条施工便道,将施工物料送到最上面的3号坝。总工期只有4个月,如果修路,就要花去两个月。不修路,物料如何上山?

经过反复研究,一套“分级泵送”的方案出炉,“类似于分级提灌站,建三级泵,将水泥一层层送上去。”

记者在项目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一张“晴雨表”,除了稀稀拉拉的几个红色外,其余全是黑点和叉叉。“红色代表晴天,黑点代表下雨,叉叉代表下雪。”项目总工王雄说,为了赶工期,春节期间,大家全部坚守在了工地。

大年三十晚上,施工队的小伙子们专门去映秀镇买了鞭炮,夜里11点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出宿舍往山上爬,“山里的夜又黑又冷,山路又湿又滑,大家谁都不说话,但心里都明白要去做什么。”王雄说,爬了半个多小时,大家来到3号坝的位置,在这里点起了鞭炮。“过年没法和家里人一起过,就在这里放个鞭炮吧,除了祈求全家平安,还有个心愿,就是希望3号坝能顺利立起来。”

2月8日,正月初九,3号坝基开始浇注。三级泵送压力太小,出口的方量非常有限,施工队员昼夜不停地浇注了26个小时,才完成坝基浇注。浇完最后一块坝基,已是9号晚上9点过,天上又飘起了雪花。“总算是如愿了!9号9点,希望这座坝也能永久地站立!”朱万林说。

张家坪沟治理,预计5月份之前将顺利完成主体工程。

志之坚 上百根桩固住一座坝

张家坪沟因陡而闻名,七盘沟则以规模大而备受关注。

驱车从沟口进入,要在一堆堆的泥石流物源体上颠簸20分钟才能到达一号坝坝址。

负责工程设计的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工程师覃浩坤列出了七盘沟的几个最:整个工程需要混凝土方量17万方,是四川省单一地灾防治所用混凝土方量最大的一个工程;1号坝可拦截73.9万方的库容,是单一坝体拦截量最大的;沟内物源总储量达到2600多万立方,体量之大在国内纳入治理的泥石流工程中屈指可数。

“七盘沟是一条老泥石流沟,汶川震后曾按‘2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整治,但去年的洪灾达到了50年一遇,摧毁了七盘沟两岸90%以上的民居和7家企业,4000多人受灾,抬高了岷江水位4米左右,造成直接损失约4.5亿元。”覃浩坤介绍,尽管七盘沟泥石流纵坡不大,但弯道、沟道中堵点较多,泥石流堵溃后将形成成倍放大的效应,治理难度非常大。

设计人员对每个堵塞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拦、固”治理方案,按照“拦固为主、固床固源、防止堵溃、辅以排导+清库”的思路设计了五座大坝。

在1号坝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了一个类似蜂窝类的施工场景。据负责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王建华介绍,一个“蜂窝”就是一个根基,一号坝需要打108根桩基,每根桩基直径1.8米,108根桩将牢牢地把1号坝稳固住,“有73.9万立方米的容量,相当于近10万间长20米宽4米的房子。”

2号桩林坝在四川省也是首次使用,“第一次使用是在治理舟曲泥石流时,框架结构的坝体主要用于阻拦大型固体。五座大坝就像5支大手,将泥石流层层拦住。”王建华表示,5座坝的总库容为95.5万方,可阻挡50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

张家坪沟、七盘沟仅是20个泥石流治理项目的一个缩影。近万名的施工大军,正在为地灾治理这一“生命工程”顶风冒雪,昼夜奋战。

新闻推荐

植树祭奠校友“山哥” 传承好男儿舍己救人英雄品质

【人物名片】曹顿山,青海省乌兰县人,1987年2月生于普通农牧民家庭,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06级财务管理国防专业毕业生。2013年7月17日15时18分,曹顿山于新疆伊犁地区卡点执勤任务时,因抢救落水战友不...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