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变“聚宝盆” ——松潘县雄山村发展中药材种植见闻
■实习记者张蕾记者杨骁
初夏时节,走进松潘县青云镇,登上海拔2960米的雄山村,上千亩的中药材从这个山头连到那个山头,淡淡的药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唐定才像平时一样,早早就来到山坡上,看着熟悉的一草一木,望着山坡上火红的大黄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55岁的唐定才是雄山村种植中药材的第一人。4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带领雄山村的村民在撂荒地里种起了中药材,建起了550亩的中药材基地,辐射带动全村种植中药材1000余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
昔日撂荒地,如今“香饽饽”
“别看这些地种粮不行,种药材却刚好。这一片都是羌活,那边还有一些丹参,长势都好得很。”说起中药材种植之路,这个憨厚的中年男子,一改见面时的腼腆,向记者娓娓道来。
一直以来,雄山村因为海拔和降雨的原因就只能种植土豆、胡豆等传统农作物,不仅经济效益低,还得看“老天脸色”。近年来,村里的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加之雄山上野猪泛滥,不少土地就这样渐渐被遗弃了。
4年前,在雄山上不断看到有土地撂荒后,唐定才心痛不已,萌发了种植中药材的念头。2012年,试种的200亩羌活和党参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让他积累了不少中药材种植的经验。2013年,唐定才从本村村民手中以300元每亩每年的价格租赁了550亩撂荒地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重楼、党参、大黄等中药材种植并成立了松潘雄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种植当年,规模达到5亩以上,政府每亩大黄补贴350元,羌活每亩补贴500元。”唐定才告诉记者,政府的惠农政策和雄山中药材的成活率让不少观望的群众都下定决心开始种植中药材,合作社的社员也从最开始的20余户发展到今天的100余户,原本被遗弃的坡地也成了群众手中的“香饽饽”。
因“药”得福,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雄山的一片葱茏中,有三个盖着遮阳网的大棚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是基地今年新引进试种的3亩重楼。雄山缺水,唐定才就把自来水牵到了重楼地边,如今地里已长出新芽,成活率达到了85%。
“以往将中药材播了种,到了成熟的时候去收就好了,这样粗放种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药性差。”唐定才告诉记者,基地里的中药材经过科学种植、管理,不仅品相好、产量高,价格也卖得比同等药贵。今年,基地130亩的羌活,每亩产量能达到600斤以上,按照目前的市场价,预计产值500万元。
在一片党参地里,村民郑柏秀正在给羌活除草,说起如今的生活,她感慨万千:“以前,光靠种土豆,每亩地每年净收入不到2000元,大多数村民都外出打工。现在,在基地里打工,每月差不多挣3000块钱,自己家里还种了些中药材,日子过得很轻松。”
像郑柏秀这样得益于雄山中药材产业发展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
“基地聘用的长期工就有近20个,播种、除草、挖药的时候还需要大量的零时工,请的都是雄山村的村民。”唐定才告诉记者,基地一年基本需要4000个工,按照每人每天一百,一年仅劳务费就是40余万元,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每年基本能收入3万元左右。
如今,雄山村又为自己规划了新的发展蓝图。“我们村上大约还有2千亩的撂荒地,基地里的羌活和大黄今明两年就能陆续上市,资金回笼后,合作社打算把这些土地都流转了,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让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哈斯满)记者从州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为提升阿坝州医药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养,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日前,阿坝州2016年医药行业岗位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在松潘县川主寺举办,全州医药商品购销...
松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松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