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种野生羌活山沟搞观光农业松潘撂荒地长出新生活
本报讯(宋丹记者罗婷)“之前,这片山坡还是一片撂荒地,杂草丛生。”53岁的村支部书记刘永兵告诉记者,现在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70多公顷野生羌活,既可以卖羌活苗,还可以在成熟后卖药材。“前几天,合作社就接到了八张羌活幼苗订单。”5月3日,记者在松潘县岷江乡北定关村王登小组,看到一株株野生羌活迎着春风吐出新芽。
王登小组位于高半山上,有37户村民,70多公顷土地。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加之种的土豆、玉米、胡豆等农作物产量不高,撂荒成了不得已的选择,留下的人只得靠挖野生羌活等中药材为生。
羌活在我国有数千年的药用历史,目前以羌活为重要原料的中成药有200余种,且年需求量逐年攀升。然而,独特的生长条件、漫长的生长周期和无序的乱采滥挖使得山上的野生羌活逐渐枯绝。从2008年起,刘永兵用0.2公顷荒地,用野生羌活种子尝试种植,并在2012年试种成功。随后,他和五个村民率先成立了专合社,以每年1800元每公顷的价格流转70多公顷撂荒地和荒山荒坡,种起了野生羌活。
“一株羌活幼苗价格为0.2-0.5元,去年幼苗卖了上百万元,最远卖到了云南。”刘永兵介绍,野生羌活四年左右成熟,现在,太极、逢春等药业公司也来合作社收购。
看见种出了效益,一些村民也跟着种野生羌活。据统计,目前,北定关村七成村民种了野生羌活,60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40多个村民到合作社务工。此外,还带动松潘县种植野生羌活300多公顷,带动阿坝州种植野生羌活700多公顷。“今年,村里的一公顷荒地一年的流转价格已涨到了近万元。”60多岁的张国叔老人是北定关村村民,种了0.06公顷野生羌活,去年靠卖羌活幼苗和在合作社打工收入了4.6万元。
距北定关村4公里外的镇江关乡庙子沟,也有32公顷撂荒地。今年初,长年在外做生意的葛玲回到了家乡镇江关乡,与遂宁朋友及村上的8个村民成立了泥腿兄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承包了这32公顷撂荒地,种起了青红脆李。
“6年前,这里种的是玉米,一到成熟季,夜里还要搭木棚守地,甚至把狗也栓在地边,避免有野猪来糟蹋。”镇江关乡一村村民刘明刚说,由于野猪多,加之土地贫瘠,缺水严重,年年几乎没啥收成,这些地都撂荒了6年多时间。现在,他把家里的0.13公顷荒地以每年4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合作社,并在合作社打工。每天的工钱有150元。4月中旬,他就领到了3月份共5000元的务工工资。
“目前,有11公顷撂荒地栽上了青红脆李,三年左右就能挂果见收成。”葛玲透露,这里的青红脆李成熟期在中秋节至国庆节期间,比茂县的要晚一个月,销售没有问题。下一步,他还计划在果树下种娃娃菜、棒棒菜、黄花菜,养跑山鸡,建农家乐,搞生态观光农业,带领更多村民脱贫增收。
记者手记
破解土地撂荒需要更多“带头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进城居住,不少土地由于缺人耕种而撂荒,另一方面是土地产出低下,经济效益差而导致部分土地撂荒。
松潘县岷江乡北定关村王登小组,从种玉米到荒地种野生羌活;镇江关乡庙子沟,从种玉米到种青红脆李、发展观光农业,使撂荒土地被激活。这是有效破解农村土地撂荒现象的具体探索。破解农村土地撂荒,不仅需要积极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推进集中连片流转。更需要更多合作社、种养大户式的“带头人”,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脱贫增收。
新闻推荐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日前,松潘县公安局组织民警一路红歌赴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园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李跃摄...
松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松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