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如何“与狼共舞”?
●若尔盖是四川省狼群相对集中区域之一,现有种群数量约200只
●保护站首先将开展系统化监测,摸清家底,建立基础数据
●有望通过安装GPS跟踪器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狼的生活习性
■四川日报记者 寇敏芳
茫茫的若尔盖草原上,绵阳师范学院研究员刘昊发现了一匹死亡不久的狼。他判断,这匹狼很可能是被人类饲养的牧羊犬或藏獒袭击而亡。“狼,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
7月29日,若尔盖狼生态保护监测站(下称“保护站”)挂牌,这是四川省首个为狼而建立的保护站。为何要保护狼?又有何意义?人与狼可以和谐共生吗?
为什么要保护?
狼是生态系统中重要“控制器”
我国曾是狼种群数量最大国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前,四川省西部山区、盆地周边都有狼的踪迹。随着人类家畜家禽养殖规模和范围扩大,狼常常进入农家猎捕牲畜,因而遭到大范围捕杀,数量减少,栖息地也不断萎缩。
“大熊猫生活的范围,比如平武一带,以前都是有狼的,但现在没有了。”刘昊说,到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狼的活动范围已被“挤压”至川西地区,种群数量也锐减。若尔盖是四川省狼群相对集中区域之一,现有种群数量200只左右。
“狼处于食物链顶端,食物以有蹄类动物为主,如野猪、鹿等。对狼赶尽杀绝,最终会破坏生态平衡。”刘昊介绍,美国黄石公园曾为保护有蹄类动物大肆捕杀狼群。失去天敌后,白臀鹿等有蹄类动物种群增加,它们啃食树皮、树苗,破坏生态。后来,黄石公园再次引入并重建狼群,才使得公园森林和草原得以恢复,区域生态系统重新趋于平衡。
在若尔盖,狼的食物之一草原鼠兔,是若尔盖草原生态的一大杀手。当牧草返青时,高原鼠兔大量繁殖,它们在草原上到处打洞,使沙土裸露,水土流失加剧。“狼吃了鼠兔,一定程度上可减少鼠患。”若尔盖县林草局野保股股长杨恒表示,狼是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开关,相当于自上而下的一个“控制器”。
保护站要做什么?
摸清家底,强化科研监测
设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站,是保护区内首个兽类站。
保护站首先将开展系统化监测,了解狼在若尔盖的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摸清家底,建立基础数据。近年来,在保护区开展的常规巡护中,巡护员不时会发现狼的身影。有牧民称,狼群每天会从自家草场穿过,早出晚归,像上班一样;巡护员曾远远望见7匹狼站在山头……这些信息都被记录了下来,为保护站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未来,保护站有望借鉴黑颈鹤的研究方式,通过安装GPS跟踪器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狼的生活习性。
对狼的保护,存在不少短板。
“最大制约是人才短板。”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石磊介绍,若尔盖以“黑颈鹤的故乡”而闻名,自1998年建保护区以来,主要研究和监测都集中在鸟类上。“保护区没有专门从事兽类研究的人才。我们对包括狼在内的兽类,没有开展过系统、完整的监测,种群信息相对空白,深入研究不足。”石磊向广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抛出橄榄枝,希望引才借智,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强化狼的生态保护与科研监测。
人与狼如何相处?
让狼回到大自然觅食,配套完善相关政策
如果狼的种群扩大,会不会再度对牧民的牲畜产生威胁,引发人狼矛盾?
刘昊多次在若尔盖、红原等地研究发现,人狼矛盾虽然不像早年间那样突出,但一直存在。无论是草场放牧还是旅游开发,人类活动或多或少打破了生态平衡,导致狼在自然界的食物减少。为了生存,狼就会偷食牧民的牛羊。
“如果自然界里有足够的食物,狼冒险吃牲畜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刘昊建议,保护站应当有效管控家畜数量、控制家畜的放养量,给其他有蹄类野生动物腾出空间,保证狼有充足的食物。此外,还应配套完善相关政策,如果遇到狼吃牲畜的问题,能否考虑给养殖户一些补偿,缓解人狼矛盾。
“表面是人与狼的矛盾,背后其实是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刘昊认为,建保护站不仅意味着工作内容的增加,还意味着保护理念的升级——通过对狼的研究保护,推动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新闻推荐
呵护“生命源”保护母亲河——阿坝州全面开展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纪实
■记者姜国春阿坝高原河谷深切,江河纵横,蕴藏着446亿立方米水资源。黄河在阿坝州境内流经165公里,黄河支流黑河、白河、贾曲...
若尔盖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若尔盖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