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条腿走出的致富路

阿坝日报 2017-07-12 09:04 大字

■桑木周记者王和斌

夏日清晨,阳光透过二楼的落地窗,洒在藏式茶桌上,碗里的酥油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在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村民巴尔让和妻子向准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前几年的巴尔让,却是另外一副模样。2013年,巴尔让上山时突遇滚石,右腿被砸断。从此,他靠单腿支撑着身体,支撑着一个家的希望。三年多来,漫长的求医路让家里负债累累,收入很快跌至贫困线下。

好日子人人盼,可是靠一条腿支撑的生活谈何容易。“出门前,我就把他中午的饭菜放在火炉旁,中午他就将就吃。有时候邻居们会帮忙给他送热茶。”向准告诉记者,他们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读书,出事后,巴尔让的饮食起居全由她承担。家里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她不得不出门打工。

成都、雅安、汶川、马尔康……巴尔让和妻子辗转求医。三年里,他们先后花费近22万元,家里的积蓄一洗而空,连20头牦牛都不得不变卖了。“看病的钱多数是借的,我们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能借的也都借了。”回忆起那段艰难的经历,向准的眼里含着泪水。

为了不让父母和弟弟跟着受苦,巴尔让毅然决定搬出家中。老村支书斯青得知他们的情况后,免费将定居房借给这对“濒临绝境”的夫妻居住。向准天天以泪洗面,巴尔让安慰她说:“我还有一条腿,哪能穷一辈子。”

面对生活的磨砺,巴尔让没有沉沦,“我不相信会一直陷到泥潭里,哪怕只有一条腿,我也要站起来。”坚强的巴尔让靠毅力坚持着。

正当巴尔让一家最困难的时候,国家***政策来了。因残致贫,欠债8万余元的巴尔让一家被识别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精准帮扶才能精准脱贫,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次讨论,多方协调,为巴尔让一家制定了精准帮扶措施。

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巴尔让的右腿肌肉完全坏死,骨髓化脓。“第一书记”罗胜争取到“娘家”——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全力支持,6名骨科、麻醉专家专程赶赴壤塘县为巴尔让进行了截肢手术。“手术没花钱,帮村部门还送来1万元的营养费,现在伤势基本稳定了。如今的巴尔让再也不用在剧痛中度日了。

***系列政策给巴尔让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乡党委、政府一次性给予建房补助3万元,巴尔让一家住进了128平米的两层小楼房;卧室地板、功能区隔断、厨柜等等,1.5万元家居改善计划让他们家变得干净舒适;大儿子扎西罗吾获得助学补贴“雨露计划”2000元;联户牧场项目他们一家每年有3500余元的股权分红,向准在香菇基地务工还有固定收入……

一项项“真扶贫、扶真贫”行动在尤日村遍地开花,把温暖和希望带给了像巴尔让一样的贫困户。

出院后的巴尔让更加意气风发了。右腿没了,他将拖拉机改装成“手操式”,开始承接就近运输业务。“前几天,在道路排污治理中,我负责运输,4天挣了1200元。”巴尔让告诉记者,凭借较好的人缘关系及家里的特殊情况,村里有运输需求都会第一个找他,家里的收入也日渐增长。

“他更是做家务的一把好手。”在向准眼里,生活中巴尔让是她的得力助手,更是她的榜样。行动不便的巴尔让专攻酥油、奶渣制作工艺,“含金量”极高的成品经常被抢购一空。“院坝里开办洗车场,二楼装修成阳光茶楼。”巴尔让下半年的发展计划已经排得满满当当。

巴尔让重拾信心,向准也更加坚定了致富目标和行动。“虫草季”40天,向准挖回价值9000元的“鲜草”;村环卫员、基地农民,只要有“门路”,她总是冲到最前面。“每次回到家里,看到炉火烧得旺旺的,心里特别踏实。”如今,巴尔让一家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4500元,超过脱贫标准。

脱贫路上,一条腿的巴尔让走得比一般人更艰辛。在扶贫政策甘露的润泽下,身残志坚的巴尔让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很坚定,书写了他自己的别样人生。坐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巴尔让嘴角上扬,脸上写满了幸福。

新闻推荐

牧场藏寨里的政协人 ——壤塘县政协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小记

——壤塘县政协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小记

壤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壤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