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个“转变”兜底助就业 ——壤塘县倾力破解就业难纪实

阿坝日报 2014-10-16 14:43 大字

■扎西姐 记者 杨刚 郭子琦

凉爽微风吹拂“财神坝子”,临近冬日的壤巴拉气温已逐渐降低,但是深秋的骄阳却依旧温暖着人民的心窝。在城镇乡村,在大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人们不断攀升的幸福感。

从拖底安置公益岗位到积极开发“农村临岗”,从对农牧民群众“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到政府“搭台”给力就业的转变,如今,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壤塘县党委、政府用,破解了壤塘县各类失业无业人员的就业难题。让更多群众在壤塘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实现了自我价值。

“没有就业,人就衣食无着,各项民生就无从谈起。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抓住了就业,就抓住了保障民生的‘牛鼻子\’!”壤塘县县委书记如是说道。在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中,该县始终秉承“就业为民生之本”的理念,按照“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就业,逐步形成了“农村临岗”带就业,职业培训促就业,就业援助助就业的就业体系,该县从本级财政中挤出有限资金,千方百计广开群众就业门路,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不离土、不离乡就得到了劳动报酬。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重岗位开发拓展就业领域:“农村临岗”新招给力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了农村临岗的岗位,我们岗位人员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养活一家人,我感到很高兴。”杨永华告诉记者,他是森工局的一位下岗工人,长期失业在家,生活困难,只有靠打点临工为生。

“后来政府认定我为就业困难人员,为我提供了就业援助,现在不再用为生计发愁了。”杨永华高兴的说道,现在的农村临岗不仅解决了重点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而且要求在岗人员在其岗谋其事,积极发挥实际作用,如果有庸懒散等现象就会“解聘”。用杨永华的话说就是:“有这个制度,想做事,也能多做事,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像杨永华一样走上该县农村临岗的困难群众、无业失业人员还有很多,通过民主决策、规范程序,该县已开发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管理临时岗位700余个、公益性岗位203个。有效的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9+3”毕业生以及农牧区无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乡镇、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全县和谐繁荣。

“政府购买服务,开发的农村临岗是我县结合实际,在帮助困难群众、失业无业人员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合力建设新壤塘的创新举措。”该县人社局局长告诉记者,农村临岗实为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管理临时岗位,在重点解决农牧民中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就近实现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从而使农牧民参与维护社会稳定思想指导下,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和“一岗双责、一岗多责”。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肯定。

“职位虽多,要想上岗却不容易。”记者在就业局了解到,从本人自推或村民小组推荐到民主测评再到公示,聘合岗位条件的本县籍农村户口人员。优先聘用“9+3”毕业生、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牧区无业青年等,共分为三类七种职位。

据悉,为切实解决该县就业困难的实际,该县成立三个调研工作组,深入全县12个乡镇60个行政村,走访了130余名乡村干部、帮村部门驻村干部、县级部门负责人,全面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促进供需对接,结合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的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对群众所需、所盼、所急的岗位进行了调研,并设置了农村临岗7个岗位。个乡镇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利用藏汉双语的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管理临时岗位聘用对象、聘用条件、聘用方式、聘用种类等内容,做到了家喻户晓、全民参与。

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充分就业:学好技术当“老板”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近年来壤塘县以“提升技能、扩大就业、促进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收集空岗信息、联系用人单位,为他们铺就业路,搭就业桥。

从培训到创业的转变“在就业局同志的帮助下,我参加了今年6月份县上组织的饭店服务技能培训,现在我在宾馆打工,一个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在壤塘宾馆打工的员工央金卓玛高兴地告诉记者。

和央金卓玛一样受益于技能培训的还有上壤塘乡牧民噶让。不同在于噶让靠着摩托车维修技能开起了维修店,当起了老板。

“现在的牧民都缺不了摩托车,每家每户都有。自从开起了店,生意好得很。据我所知,基本每个乡每个村现在都有摩托车维修店了。多亏了县上的培训让我有了这门手艺。”噶让告诉记者,现在靠修摩托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

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该县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提升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创业能力,该县对各类失业人员,牧区无业青年开展乡村旅游,酒店服务,保安门卫,摩托车维修技能和创业培训、争取使更多的各类失业人员通过技能培训,尽快摆脱无业的困扰,成为社会上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大力帮助劳动者创业的同时,该县加强传统文化保护,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产业化发展,让传统文化在得到传承的同时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有一条途径。

“传承文化、技能致富”,两年前拉华作为壤塘石刻唐卡艺术的传承人被聘任为石刻专业技术教师,在两年的石刻培训办授课,从以前单打独斗到现在的抱团发展。

“现在还在水磨开了店,石刻唐卡很受游客欢迎,每年能创造十几万元的收入。”拉华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石刻培训班有学员70人。通过手把手传授,许多人都渐渐成为了石刻高手,不仅圆了他多年来弘扬石刻艺术的梦,还让他看到了石刻唐卡作为一项产业的光明未来。

“今年,根据州就业局、州农劳办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和《民生工程》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就业再就业及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力度。”该县就业局局长告诉记者,通过培训使群众在成功创办企业、解决自身困难和就业问题的同时,该县努力创造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倍增效应,带动该县“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新局面。

抓好就业工作打造一流平台:政府“搭台”群众得实惠

今年5月的壤巴拉大酒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2014年壤塘县牧区夏季现场招聘会正在这里举行。117家州内外企业为该县所有牧区无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9+3”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送来了3000余个岗位。

通过电视台、户外大屏、张贴通知、电话通知等方式,该县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现在就业竞争大,在外面很难找到工作,只有在家消磨时间。没想到就业局会电话通知我来参加招聘会。很感谢政府让我们正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从学校毕业一年多的扎西告诉记者,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情一度很低落。在此次招聘会上,他和州级企业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圆了他的就业梦。

和扎西一样,活动当天共有230余名求职者参加现场招聘会,达成意向协议的有75人,达成用工协议的有62人。

通过组织牧区无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9+3”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到招聘现场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县就业门路少、就业困难的问题,解决了该县城乡劳动者特别是未就业的牧区无业青年就业,对群众就业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到现场招聘的有18家企业,2家中介机构为99家企业代招人员,包含金融、服务、管理、文秘、普工等100多个工种。”该县就业管理局负责人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该县就业局多措并举,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培育和发展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搭建好用人单位用工与求职人员求职的平台,促进牧区无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9+3”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该县正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农村临岗,实现群众自我价值;技能培训,拓宽百姓的就业之路;就业帮扶,时刻温暖着百姓的心间。截止目前,该县已开发公益性岗位202个,城镇新增就业完成22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人;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311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7个;农村转移3865人。

一次次创新举措,一个个惠民措施换来的是壤塘县群众一声声感谢话语和一张张幸福笑脸。创新、培训、上门招聘,犹如一阵阵春风,轻抚着壤塘县群众的心田,指引着壤塘群众的就业门路,有力推动壤塘县地区经济发展,呵护着群众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递出一张崭新的旅游名片 ——壤塘县旅游业发展纪实

■尼玛初记者杨刚郭子琦深秋的高原,美不胜收。壤塘县境内辽阔的草原牧场,肥沃的河谷良田,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心旷神怡。来到壤塘,走进玄建在悬崖峭壁,仿佛链接天地之脉玄天藏寨,穿越静谧在原始森林中的...

壤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壤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