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15 年造林,用一辈子护林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0-26 06:00 大字

名片

陈太燕,阿坝州林草局退耕中心主任,被评选为四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周年先进个人。

心语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没有那么光鲜多彩,多数时候跋山涉水、枯燥辛苦,但它是扎扎实实地造福后代子孙的工程。我们值守在生态建设的一线,对此感到无比光荣。

□本报记者 吴平

在今年9月举行的省林草局退耕还林工程20周年工作总结会上,陈太燕荣获了先进个人称号。日前,陈太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林业工作周期长,可能还没看到明显成效就退休了。但正是一代代林业人的接力,才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他作为工作了15年的中生代员工,已作好了准备——在这个岗位上干一辈子,给接任者留一份丰厚的家底。

攻克困难还林还草

陈太燕2004年毕业后,就到阿坝州林业局(现阿坝州林草局)工作,后来负责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阿坝州有些地方土地分散、呈碎片化分布,加之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强,集中规划造林工作难度很大。另外还要面临严峻气候条件带来的挑战:干热河谷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高寒山区霜冻期长、土壤瘠薄……

为了提高成活率,陈太燕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要挖大深坑,浇水后,再在裸露土表用石头压住防止蒸发,有的树苗还围了带刺的栅栏,防止动物破坏。即便这样,有的地方20年来,一窝树需补植4—5次,才达到了规定的成活率。

让陈太燕印象最深的是茂县沟口乡对面的一片造林地,原先是零星点缀的村民的花椒地,地势险恶,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如今,退耕还林后,以前那片刺眼的砂砾上,现在是一片绿油油的岷江柏、侧柏。

20 年间,阿坝州退耕还林还草76.68万亩,其中还草3.528万亩。“说是草,其实经过多年的自然修复,也慢慢长出杂灌、杂树,丰富了环境样态。”陈太燕说。

从扩面到巩固提升

陈太燕介绍,阿坝州是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因此,86%以上的退耕林栽种的是云杉、油松、侧柏、刺槐等树种为主的生态林,很长一段时期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不许砍伐,一个是因为集体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定位和政策要求,再一个是因为气候,这些树长得实在太慢,目前还没有经济价值。“有些地方20年的侧柏还只有四五厘米的胸径。”

由于不能靠林吃林,退耕补贴到期之后,如何增加林农收入是一大课题,直接关系林农收入,以及森林是否能维持良好生长而免遭盗伐。为此,当地林草局出台了很多办法,发展后续产业,鼓励林下种养,为贫困户提供森林管护等职位,起到了一些效果。

随着生态持续改善,阿坝州目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2种、植物33种。野生动物种群壮大,有时也带来一些“甜蜜的负担”,比如若尔盖县的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为了防止梅花鹿践踏、啃食、折断幼龄树苗,当地牧民自发成立了管护队。“在常年生态建设中,生态意识也牢牢在村民心中扎根,这是成果巩固、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陈太燕说。

新闻推荐

返乡创业“燕归来” 脱贫路上“领头羊”

■南充晚报记者文秀佳文/图“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增多,我打心眼里高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10月22日,前不久刚...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