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同台 传承羌笛之美

华西都市报 2019-10-18 01:55 大字

赵昆演奏羌笛。

中华民族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中国乐器不仅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而且深刻反映了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0月17日,在“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舞台上,40个民族的传承人共带来89项民族乐器,包括吹奏、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这些精美的乐器诞生于祖国的边疆、山村、海洋……带有浓郁的华夏音律,也彰显着中国审美的韵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音色清脆明亮、悠扬婉转的羌笛是一种常见的乐器。羌族人经常一边吹奏着羌笛,一边游牧四方。羌族没有文字,依靠口传心授来传承历史文化,羌笛也是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如今在四川茂县、汶川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我们仍旧可以看到这种具有唐宋遗风的乐器。在“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舞台上,赵福寿、赵昆父子就现场向观众演奏了羌笛,声音悠扬婉转,十分动听。

展台上的羌笛,多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竹子制成,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做羌笛,必须选用羌山海拔2500米以上特有的高山箭竹。”赵昆告诉记者,羌笛制作的第一步就是挑选材料,“高山箭竹油性好密度大,适合制作。”

其实,羌笛的制作材料最早是原始的鸟兽骨头,赵家父子的展台上,就有由羊骨、鹰骨制成的羌笛。与竹制羌笛相比,鸟兽骨头制成的羌笛音色稍低。除了传统样式的羌笛,赵福寿、赵昆在羌笛制作样式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在基础样式上加入一些合理性装饰,更具观赏性。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新闻推荐

电视地震预警服务延伸至四川所有州市 震波抵达前可收到弹窗

发布会现场成都减灾所供图新华社成都10月16日消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16日联合对外...

茂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