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工业强州梦想走绿色发展路径 阿坝州工业发展纪实
■记者 杨骁
这是一幅壮阔的画卷——焊花飞溅、机器轰鸣,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做大做强,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新兴产业从无到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阿坝州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70年来,阿坝工业从零起步,励精图治、涅槃重生、砥砺前行,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引领阿坝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2018年,阿坝州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5.1亿元,同比增长0.7%,占全州GDP的34.3%,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6.4%;实现全口径工业税收16.5亿元,占全州税收的43.8%;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近70亿元,解决直接就业1.4万余人。
70年发奋图强,70年上下求索。从1949年为零的工业总产值到2018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5.1亿元,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阿坝工业发展质的飞跃。70年来,阿坝工业走过了艰苦创业打基础、改革开放增活力、科学发展调结构、跨越发展促转型的不平凡历程。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阿坝工业整体实力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为阿坝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岁月如歌——
从零开始的艰苦创业打下工业发展之基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机器的发明及运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翻开阿坝州一部部史籍,优美自然风光的描述、多彩民族文化的记叙满目皆是,而作为现代社会文明标志的工业产业,在这些史籍中却鲜有文墨。
据1936年《四川松理懋茂汶屯区屯政纪要》记载:凡铜、铁、泥、木、石、缝纫等,日需工人,寥若星辰,且多来自外县。土著人民之工业制品,不过皮袋、粗毯。直到1949年,阿坝州所有地区仍未有关手工业、工业产值的记载。
新的一页自新中国成立开始书写。1952年,阿坝州全境解放。工业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新政权的重要课题。从此,阿坝州的工业产业建设走上了一条艰辛曲折而又壮丽辉煌的发展道路。
1953年,阿坝建州。第一家国有工业企业川西林业局应运而生,从此阿坝州展开了森工发展的繁荣时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公路上源源不断的木材运输车,大小河道里成片漂流的木头,成了阿坝州一大景观。阿坝森工生产的木材,一度占全省交材总量的80%以上,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需要,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森林工业创造的产值占阿坝州工业产值的40%以上,森林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州财政收入的40%以上。但因为森林资源过度采伐,阿坝州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的严重危机。严峻的考验和沉重的压力,迫使阿坝工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在积极完成国家木材采伐任务的同时,建州伊始,阿坝州就着手建设多门类的工业产业。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州建起省、州、县属国营工业企业139家,涵盖采矿、化工、制药、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生产等多个门类。然而,这对于全州的工业转型还远远不够。
产业转型从水电站的建设开始起步。草坡电站是第一次“吃螃蟹”的尝试。没有建设电站的经验,没有技术人才,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草坡电站的成功起步,激发了阿坝州建设电站的热潮。一个又一个电站随之动工兴建。有了电站,就有了发展工业的基础,一批高载能企业开始在阿坝兴建。
水电资源受季节影响很大。丰水期电力富足,不能充分利用,枯水期电力不足,工厂用电受到限制。只有并入大电网,才能季节平衡、合理利用。架设输电线,并入全省大电网,成为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此前,由国家建设的下庄电厂架设输电线路,走出了把电力资源变成商品的第一步。
水电资源的开发给阿坝带来可观的效益,也改变了阿坝发展工业的理念。从市场筹集资金,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步伐,成为阿坝州工业发展的新探索。国家证券市场的兴起,也给阿坝发展电力带来新的机遇。阿坝州抢抓机遇,将草坡电站组成岷江电力公司,顺利上市。
2015年3月1日,全州首座2兆瓦光伏太阳能电站——红原县邛溪首期太阳能光伏电站在邛溪镇月亮湾110千伏变电站并网发电;
2015年11月1日,若尔盖县阿西乡卓坤2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年均发电量4093万千瓦时,综合开发生态能源光伏发电区900亩;
2016年1月31日,全州农区第一座光伏发电站在小金县美兴镇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为4.86亿元,电站装机容量为50兆瓦,年发电量为7000万千瓦时。项目建成投用仅一年时间,为该县财政带来了约400万元的税收;
……
近年来,阿坝州清洁能源开发稳步有序,通过与国电、华电、大唐等国家能源集团公司合作,截至2018年7月,全州建成投产发电装机总容量595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570万千瓦,光伏装机25万千瓦,是全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单一的森林开采到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再到清洁能源不断壮大,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上市再到大型企业“筑巢”阿坝,阿坝工业一次次蜕变,一次次升华,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新的征程。
转型升级——
“飞地”经济为阿坝工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顺应新时代,对标新要求。近年来,阿坝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发展道路——坚持绿色环保理念,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工业产业,走出一条绿色、循环和生态型的工业发展路子,并将成阿工业园区和德阿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示范园区。
2008年,刚刚步入正轨的阿坝工业遭受重创。“5·12”汶川特大地震摧毁了千辛万苦建立的阿坝现代工业基础,几十年苦心经营的成果近乎毁于一旦。
灾后重建是挑战更是机遇,阿坝州工业又一次调整“船头方向”,向更加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更加符合生态环保要求转型升级,大踏步进军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确立了加快建设“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全州工业以此为契机,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飞地”经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独特的生态优势,阿坝州已逐步形成了以清洁能源工业、绿色载能加工业以及生态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三大板块”,一条绿色工业经济发展之路正在阿坝大地铺筑成型。
2009年2月5日,阿坝州与成都市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走进位于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的成阿工业园内,四川鑫炬新兴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一块块云铜经多道工序的压延技术处理后,变成光洁闪亮的铜丝。
四川鑫炬新兴公司是成阿工业园内首个享受阿坝州留存电量政策的企业。“按照阿坝的工业用电电价,每年我们的用电成本将减少一半以上。”该公司生产方面负责人介绍道。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汶川地震灾后异地建设的产业园区,甫一开始,“成都速度”就引领发展步伐。
今年5月6日,绵竹吉特ANG吸附式天然气项目开工仪式在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举行。该项目是目前园区引进的最大规模清洁能源项目,也是马尔康市入驻园区的首个项目,项目预计2020年建成,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城市燃料结构,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一期项目总投资1.65亿元,二期项目总投资8.35亿元。项目建设用地计划占地约100亩,其中首期项目占地40亩,预计在2020年4月底全部完成首期项目建设,并达成调试生产条件。项目建成后,根据一期项目可研预测将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
“企业发展要着眼当前、考虑长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保护一方环境,才能为阿坝持续发展、稳州兴州和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保障。”成阿工业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工业在阿坝经济发展中挑“大梁”的作用日渐凸显,绿色工业模式正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绘就蓝图——
多点开花凝聚稳州兴州新动能
转产、搬迁、改制……数十年的积累和改革,阿坝州工业经过一系列嬗变,规模逐步扩大,门类不断增加,体制基本理顺,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
绿色是阿坝的底色,生态是阿坝的亮点。阿坝州拥有丰富的绿色山野菜、果蔬、天然植物、高原牦牛(羊)及道地中药材等优势资源,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走进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包装车间内,工人正忙着生产。“牦牛奶粉市场需求很大。”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开发的牦牛奶系列产品已通过中国和美国、欧盟有机认证。
于2013年开始规划建设的红原牦牛产业经济园区已投入使用,绿色工业经济已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技术攻关,突破了长期面临的技术瓶颈,提升了产品质量,市场效益越来越好,惠及当地上万名牦牛养殖户。近年来,该公司年均支付建档立卡贫困户奶款170余万元,户年均增收4250元,出售牦牛鲜奶已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眼下正值茂县花椒上市的季节,走进茂县六月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大批量的花椒正从该县各地运往此处。“现在还在收货阶段,再过十多天,工厂将开始进行大规模加工。”该公司负责人何有信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收购花椒60吨左右,预计今年将加工花椒350吨,预计实现产值8000万左右。据了解,每年该公司都与茂县花椒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打通了花椒的销售渠道,保障了种植户的收益。
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近年来,阿坝州大力发展牦牛、牦牛乳业、藏系绵羊、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打造“净土阿坝”品牌,积极引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推动全州绿色生态农畜加工产品走出“深闺”,增强绿色工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每天早上,汶川县绵虒镇大禹村村民陈蓉都会准时前往位于该镇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做工。如今,她已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变身为家门口的“上班族”。
来料加工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成本低、风险低、就业自由度大、就业拉动力大”等特点,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工厂”“没有污染的工厂”。去年9月,来自浙江义乌的首批小商品订单到达汶川,标志着汶川来料加工产业全面启动。截至目前,该县10个乡镇共建设上规模、标准化的集中生产车间10个,分车间21个,面积3000余平方米,参与来料加工工人600余人。今年,该县预计实现加工费超1000万元。
实现“在家务农”到“朝九晚五”的转变,来料加工扶贫车间让汶川群众搭上产业跨越发展的快车。近年来,汶川县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坚持将来料加工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主动作为、积极对接、高效推进、敢于担当,推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是阿坝工业的必由之路,循环低碳的发展探索是阿坝工业的成功之源,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向更是阿坝工业的希望所在。70年砥砺奋进,70年华丽变迁,历届州委、州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生产,今日之阿坝,工业引领强州梦,扬帆起航志气昂。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报通讯员)今年以来,茂县精准用力,持续发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和健康扶贫工程,统筹落实政策性保险制度...
茂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