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杏林春暖 著妙手大医仁心 写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建院80周年之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MDT协作提升医疗救治能力
正在修建的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学中心
绵山南,涪水畔,绵阳市中心医院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发展、壮大,历经八十载栉风沐雨,薪火绵延,迈过八十载步履铿锵,杏林春暖,书写了无数个大医仁心的健康故事,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幸福与安康。
在1939年的抗战烽火中,作为大后方的绵阳,大批难民涌入,当时的国民政府卫生署派遣孙嘉齐主任医师赶赴绵阳,筹建公路卫生站,以保证抗战物资的运输及解决川陕公路员工和公路沿线群众及难民的医疗卫生防疫,是为绵阳市中心医院之前身,一座扎根于川西北大地,守护一方百姓安康的健康摇篮,就此诞生。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发展、壮大,从最初的一所战时小诊所,绵阳市中心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一家以临床医疗、健康管理为主,集医疗、教学、科研、急诊急救、康复、灾难医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院区占地面积115亩,拥有业务用房及辅助用房16余万平方米,拥有编制床位1500张,拥有职工310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00余人),是四川省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辐射包括川西北区域和甘肃、陕西等省份,服务覆盖人口上千万。
□中心医院宣传科文/图
回眸·初心
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之“医路”风华
八十载岁月峥嵘,回眸绵阳市中心医院走过的八十载厚重历程,我们会发现,医院始终不改的是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之初心。
生于忧患,报效国家。1939年,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前身“绵阳公路卫生站”诞生了:三间低矮破旧的瓦房,发灰的墙面,为抗战出力,为周边百姓健康所系,成为川陕要道上一座打不垮的健康堡垒,成为为抗战输送血液钢铁运输线重要的一分子。
创业是艰辛的,房屋破烂、人员缺乏、资金困难,绵阳市中心医院可谓“一穷二白”,医院旧址在陕西会馆一座庙宇里,前后两座大殿,前殿作门诊,后殿作病房,1950年接管之初,只设有病床18张,工作人员共计32人,其中医师2人,护士8人,其余均系后勤工人。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忘服务人民的初心。1950年,医院成立中共绵阳专署支部委员会,共有7名党员,到1959年医院成立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51名党员。在党的领导下,绵阳市中心医院开始了与新中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发展壮大之路,医院的历史和今天,与强国大计心脉相连,与党的事业休戚相关。
新中国建立,激发了全院医护人员极大的创业热情,在党员的示范带领下,全院职工白天上班救死扶伤,下班后全员参加夜战,搬运红砖、砂石、水泥等,常至夜深,也舍不得休息,一座川西北规模最大的医院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绵阳市中心医院已有病床450余张,职工500余人,年门诊达到40余万人次,医院的医疗范围覆盖德阳、遂宁、广元等19个县市。辐射面积之广、服务群众之多,在川西北区域首屈一指。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绵阳市中心医院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改革开放初期,顺势而上,抓住机遇上等升级,获得蓬勃发展;在转型发展时期,乘新医改东风,抓住灾后重建契机,获得跨越式发展;在发展瓶颈期,抓住军民融合新战略,获得纵深发展机遇。
岁月峥嵘,情怀如歌。发展到今天,绵阳市中心医院有7个党总支,37个党支部,996名党员。多年来,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带领着全院职工在困境中前行,在逆境中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经历了风风雨雨,而几代绵阳市中心医院人在风雨中得到了锻炼,凝聚了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文化基因。七次院党代会以来,新一届院党委班子,面对新形势,带领全院党员群众不忘初心,医路跟党,牢记使命,医心为民,迎难而上,在新时期新征程,医院党委实施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党建“一二三”工程,引领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公立医院三大责任的“一条主线”,做好党建学科的“双一流”品牌建设,落实党员、专家、干部的“三向”培养目标,完善了党委政治功能运行机制,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锻造又红又专的人才队伍,为医院改革发展、事业薪火相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依托市委党校开办的“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培训班”、党委-总支-支部三级督导体系已成为耀眼的党建品牌。人民网、健康报等国家级媒体纷纷报道;王东书记多次受邀出席全国性党建会议作经验分享。
回眸八十载,从1939年“绵阳公路卫生站”,1946年改组成“四川省立绵阳医院”,1952年更名为“绵阳专区医院”,1974年更名为“绵阳地区第一人民医院”,1985年更名为“绵阳市中心医院”至今。岁序更迭,几易其名,镌刻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时代变革,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创建初心。
奋进·壮大
崇尚生命和科学之“医路”风范
崇尚生命和科学,是绵阳市中心医院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八十年的建院历程,之于绵阳市中心医院,是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创业征程,也是崇尚生命和科学之医学研学发展之路。
在砥砺奋进的道路上,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医院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兴院的发展原则,落实党员、专家、干部的“三向”培养目标,以“1+N人才管理体系”为抓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心医院人这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才队伍,牢牢扎根于这片热土,不断为川西北区域人民群众提供着优质的医疗服务。如今,医院高端人才优势明显,拥有各级各类技术人员270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100余人,现有博、硕士400余人、高级职称专家430余人、国贴专家9人、省市级专家100余人,硕士生导师29人。医院坚持引进政策,特聘国内外客座教授、名誉教授、
学术主任30余名,实施引智项目23个,送出境外培训120余人次。2017年9月,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陈孝平院士,在川内的首个院士工作站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正式启动。
随着川西北地区第1台磁共振、第1台心血管造影机、第1台直线加速器、第1台电视腹腔镜、第1台超声乳化仪、第1台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仪、宝石CT、西门子开源CT等相继引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硬实力得到优化,软实力也不落下。近年来,医院党委以做好党建学科的“双一流”品牌建设为引领,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打造优势学科群。目前,医院共有四川省重点学科18个,绵阳市重点学科34个。以微创、介入、肿瘤综合治疗为代表的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搭建了恶性肿瘤、脑卒中、凶险型前置胎盘等多个MDT诊疗平台,多科协作,携手同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2017年,国家级“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房颤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医院急难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医院疑难重症和三、四级手术占比逐年上升。
近年来,医院获市厅级及其以上科研立题数百项、市级及其以上科研成果获奖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千篇。如今,医院不仅是国家卫计委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四川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成都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非直管附属医院,西南科技大学医学影像技术卓越人才技术培养中心,还是多家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以教促医、教学相长”的转型升级。
秉承“崇尚生命与科学”的价值观,“仁爱、诚信、敬业、创新”的医院精神,在历代中心医院人的不懈努力下,从“一穷二白”的公路卫生站,发展成现代化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如今,作为川西北区域群众生命健康最坚实的守护者,医院年门诊服务216余万人次,年住院服务9.6万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2004-2014”灾害医学突出贡献奖”;荣获中央组织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四川省委授予的“先进党组织”称号和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等多项荣誉。
守护·生命
厚积薄发、大爱仁医之“医路”风采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八十年风雨历程,有过康庄大道一帆风顺,也遭遇过泥泞小道坎坷而行,中心医院人始终秉承着医者仁心,怀揣着感恩之心、奋进之心,当人们侧目而过之时,也是她逆行而往之时。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大地疯狂颤抖,楼体剧烈晃动。绵阳市中心医院班子成员在第一时间分赴门诊楼、外科楼、内科楼,并于震后10分钟成立临时指挥部,重建了坚强的指挥链条,将约5000余名住院、门诊的病员及其家属撤离转移至安全地带。
随后,医院打破建制,重新整合医疗资源,人力、物力全部向伤员最集中的外科倾斜。一时间,希望在这里升起,生命朝这里集结,爱向这里汇集。地震期间,医院累计救治伤员1912人,收治伤员1557人,其中重伤919人;实施各类手术989例,其中大中型手术645例;并创造了一个晚上200余台手术,一个工作日356台手术的记录。在救治过程中,医院全院上下发扬吃苦耐劳、连续奋战的精神,连续工作时间达到36小时、48小时,甚至72小时。
在巨大灾难这一刻,八十年厚重的医者仁心文化厚积薄发,救死扶伤,救群众于危急,无需动员,中心医院人个个都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之后,医院创建了省内首支灾害预备队,并进行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准备好随时抢险救援。同时,率先搭建了灾难医学管理学的学科架构,编撰《地震灾害医院医疗救治管理分析》一书。
公立医院的担当,为民服务的情怀,一直都是绵阳市中心医院奉行的行为准则。多年来,绵阳市中心医院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甲流”防控、“4·14”青海玉树地震救援、“4·20”雅安芦山地震救援、“6·24”茂县泥石流救援、“8·8”九寨沟地震救援等无数次大型公共事件面前,中心医院人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圆满完成省市各级交派的任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为什么在每一次危急关头,每一个中心医院人都能够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这与绵阳市中心医院80年来厚重的文化沉淀息息相关。
拥有80年历史的绵阳市中心医院一直秉承着文化建院的理念,用文化促进医院建设,用文化引领医院发展。一直以来,院党委担纲医院文化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不断创新文化载体,塑造了丰富、多元、先进的文化品牌,也树立了全体员工认同、诺守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志愿者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已在医院形成长效机制,尤其是在2008年抗震救灾期间,社会各界志愿者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志愿服务迅猛发展,为医院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奠定了基础。医院现有21支志愿服务队,包括7支党群团志愿者服务队,9支专家志愿者服务队,5支院外志愿者团队,主要开展义诊巡诊、无偿献血、健康讲座、社区服务、门诊服务等志愿活动。医院多次荣获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十佳志愿者服务队”“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2018年12月5日,第33个国际志愿者日,绵阳市中心医院志愿者广场正式命名。志愿者广场的揭幕,是多年来医院志愿者文化的固化与升华,感召更多人追寻志愿服务的步伐。
文艺既是对生活的升华,也是对人灵魂的净化。医院组织成立了合唱、舞蹈、书法、摄影、剧社等10个兴趣小组,为员工发展所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医院以时政大事和节日为契机,组织员工通过朗诵、话剧、摄影、书法、歌舞等多种形式,将医院工作、职工业余生活同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文艺展示形式树立了医务工作者向好向善守卫人民健康的形象,同时也激励和激发了全院职工凝聚共识奋勇前行的意识。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医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以贴心的关怀温暖人,以无私大爱奉献社会。目前,医院已经形成闪耀人文精神的诊疗文化体系,全院职工对社会责任有了崭新的认识,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来,“崇尚生命与科学”的价值观得以树立,“仁爱、诚信、敬业、创新”的医院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济世救人,造福社会”的服务宗旨也在医院所有人的诊疗实践中得到印证。
八十载挥手弹指间,医者仁心大德笃行。
八十年时光荏苒,八十年桑海沧田。80年,之于历史长河,只为沧海一粟;之于绵阳市中心医院,恰是风华正茂。八十年是奋斗之旅,是跨越之程。当岁月的指针划向2019,叩击历史的回响,触摸现实的脉络,一座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朝气勃勃:第一综合住院楼、紫荆楼、全科医生楼、科技信息综合楼拔地而起,第二综合住院大楼焕然一新;院区亭台榭阁,喷泉假山,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医务人员穿梭其中,病患家属闲庭信步,温馨和谐恍如画中;园艺山上,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学中心蓄势待发,鹏程万里,一院两区的格局端倪初现,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指日可待。
让热爱的永远热爱,让铭记的永远铭记。绵山南,涪水畔,在这片热土,绵阳市中心医院人将带着爱与微笑继续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茂县召开农民工党建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传达学习了省、州关于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等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审议了《...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