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 如何“链”接产业?

阿坝日报 2018-05-23 08:22 大字

特色文化如何“链”接产业,助力地方发展?5月15日至18日,为深入落实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决策部署,省文化厅组建文化产业调研组,先后走进阿坝州马尔康市、理县、茂县、汶川县等16个点位开展调研,在吸纳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有益经验的同时,探讨掣肘当地产业做大、做强的“短板”,并寻找解决之道。

■四川日报记者文莎

文创之问:

“大订单”为啥不敢接?

藏式壁画、微缩羌碉、民俗花灯……在茂县一家名为“族人匠艺”的手工作坊里,老板胥荣贤正将一批手工艺品打包,准备发往拉萨、九寨沟等地。

通过把藏羌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把产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胥荣贤的产品越销越远,年销售额达70万元。“但大的订单我们仍不敢接,因为产量始终跟不上。”胥荣贤说。

这是为何?胥荣贤介绍,他们的产品大多由他自主设计,一件精美的产品需要经过机器雕制模具,工人手工刺绣、拼接、绘画、上色等工序,较为耗时耗力。

无独有偶,在马尔康市,画家斯达塔将传统手绘唐卡与现代立体浮雕相融合,制作出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工艺品,深受市场欢迎,但由于工艺复杂,也存在产量有限的问题。

如何解决?调研组和胥荣贤与斯达塔都有共同的想法:对有条件的当地群众进行技艺培训,让他们不离乡土就能就业创收,同时也让产量得到提升。

文旅之问:

“中转地”如何变目的地?

5月18日清晨,伴随着悠扬悦耳的羌族民歌,位于茂县凤仪镇的中国古羌城巨型城门徐徐打开,迎接四方来客。据介绍,这里汇集了茂县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

不过,调研组走访发现,古羌城周边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设施相对匮乏,导致许多游客只把这里当成一个中转站,而不是旅游目的地。

而在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借助当地温泉-民俗生态游-登山户外行旅游线路的打造,不少村民加入旅游合作社,具有嘉绒风情的民居也改成民宿,旅游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村支书三郎乓已经开始忧心:“竞争越来越大,生意比以前难做。”原来,丘地村周边村落新建了许多高档酒店,导致丘地村客流量锐减。

如何增强竞争力?调研组建议加强设施配套,同时把重点放在文化内容植入上,让游客留宿也留心,最终成为回头客。

演艺之问:

原生态歌舞怎样实现商演?

走进理县甘堡藏寨,10多名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手拉手、肩并肩跳起欢快的“博巴森根”,赢得游客阵阵掌声。

“博巴森根”既有传统藏式锅庄的特点,又在表演形式中有所创新。其中“钻”“扭”“解”等舞蹈形式独具特色,生动再现勇士在战场顽强搏击的场面。2008年,“博巴森根”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挖掘“博巴森根”的商业价值?阿坝州正在筹备大型音乐剧《博巴森根》,将原生态歌舞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力图打造一台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音乐剧,实现常态化商演。

想法虽好,但阿坝州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原计划今年5月编排完成的音乐剧由于资金、人才的缺乏,至今还处在创作阶段。

对此,调研组建议,不要着急上马,特别是剧本要精心打磨。资金方面可以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演员也可以从省内优秀演员中进行挑选,不要局限于当地。

新闻推荐

四川馆藏国家重点档案195万余卷

本报讯(刘君记者郝勇)5月17日,记者从在成都召开的全省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工作培训会上获悉,四川省国家重点档案...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