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工匠”李兴秀:让羌绣走向世界
李兴秀展示自创的羌绣商标
杨维强介绍他的藏品
扫二维码看专题报道
扫二维码进入网站专题
扫二维码参与微博互动
本期主题
文旅融合
地震后,注册公司带动村民增收,现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为扩大传承,成立培训学校,目前免费培训超过24000人
茂县中国古羌城,每天早上9点的开城仪式之后,游客鱼贯而入。《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进旁边的羌文化传习所,见到李兴秀的时候,她正在和员工们穿针走线做羌绣。“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摧毁不了我们生活的斗志,更摧毁不了我们传承羌文化的信心!”57岁的李兴秀很健谈,对于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虽然记忆犹新,但尽量少去提及。”她说,自己现在是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要全心传授羌绣技艺,把羌族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今年初,她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四川工匠”荣誉称号,但她说:“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县领导、同事、学员……很多人在支持我,是羌绣带给我的荣誉。”
一个传承羌绣的公司
地震灾后重建,从小就会羌绣制作、正在某公司上班的李兴秀萌生想法:茂县羌族人很多都会刺绣,如果把羌绣当个项目搞起来,教会更多人,既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传承羌族文化、提高羌绣技艺。
“说干就干,我们就到处去教人做羌绣服饰,还是比较辛苦哦,每天午餐就是一个馒头一杯水。”李兴秀笑着说。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游客多起来,买的人也多了。很多乡镇的村民都来学,技术熟练的村民每天可以收入二三百元,比震前收入高了好几倍。
几年之后,为了更加规范地经营和做好羌绣传播,2014年李兴秀注册成立四川兴绣藏羌文化工艺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大部分是当地村民,也是“技术骨干”。很多“学员”要求来公司打工,但李兴秀拒绝了,“你随时来免费学习,公司可以帮你卖产品,进不进公司一样的,我更希望大家都去开个公司开个门店,个个都做大,个个都挣钱。”
李兴秀说,现在每月给员工的报酬是基本工资+计件工资,公司人均月收入三千多元,最高的可以拿到接近6000元。“我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的,既传承羌绣文化,又带动村民增收。”
一次大开眼界的经历
作为羌族人的李兴秀对羌绣情有独钟,回忆起一些往事,她非常感慨。“我年轻时做过制绣,那时候叫‘扎花\’,扎之前我给附近的村民画图案,不收钱,换工,我给他们的‘扎花\’画图,他们就给我做农活。”
1980年夏天,李兴秀绣了一幅“神龟回游”为主题的羌绣,拿到叠溪镇去卖,那是第一次把自己的羌绣作品拿去卖钱。“有个人问好多钱,我也不晓得,他就主动出价60元买走了。”没想到,这个人转身就以36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外国游客。60元变为360元,马上赚了300元。这让李兴秀目瞪口呆,“那个年代360元是个什么概念啊!一个小学老师的工资才12元。”
这件事使她意识到,羌绣不仅具有观赏收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现在我给学员讲课时,每期第一堂课就先讲这个故事,让他们知道羌绣的价值。”李兴秀说,这是铁定的培训流程。
李兴秀直言,她对羌文化传承有很重的情怀。“羌绣是可以卖钱,但又不能唯利是图。”公司注册了一个叫“中国羌绣”的域名,为品牌保护作长远打算。“有人开出50万元想收购这个域名,但我没有答应,我不能为了这点钱当‘败家子\’。”
一个走向世界的理想
李兴秀的努力没有白费,2008年开始,“四川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优秀羌族民营企业家”等荣誉接踵而来,其个人作品获得的金奖银奖等更是不胜枚举。
李兴秀说,随着自己年龄的一天天增加,就有一种紧迫感。为了扩大羌绣传承,她成立了“阿坝州兴秀技能培训学校”,自编教材,对羌绣初、中、高级各阶段的培训全部免费。培训时间7-10天不等,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了超过24000名学员。
作为阿坝州“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司推行“公司+学校+农户”的经营模式,即公司向学员提供羌绣制作材料,培训学校免费培训学员,公司回收学员作品。
“文化要传承,钱也要挣。”李兴秀很坦诚。2015年公司盈亏平衡,2016年开始实现盈利,预计今年会更好一点。“公司计划3年内实现年收入300万元,5年内达到600万元。”李兴秀说,正在准备开网店微店,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羌绣走出茂县,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羌绣所蕴藏的文化魅力。”
杨维强和他的“民族博物馆”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羌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虽然遭受严重破坏,但也同时增强了人们保护羌文化的决心。四川省维强民族艺术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维强,经过几年的筹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维强民族博物馆”于2016年10月2日正式开业,免费对外展示。“我将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收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为传承羌族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杨维强对《金融投资报》记者说。
跑了13年 只为收藏一套银针
“1987年,我子承父业,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雕琢银饰品的工具,从此开始了我的银饰品制作生涯。”杨维强说,有的客户拿着自家的银饰品来到铺子上要求加工,他发现有些银饰品年份久远,一件银饰品就有一段故事。从那时起,他一边制作银饰品,一边有意识地关注能体现古羌文化的艺术品。
秉赋较高的杨维强,逐渐对艺术品的收藏悟出了一些道道。令杨维强印像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为了收藏一套羌医按摩银针,他跑了13年才如愿以偿。这套银针共有10支,制作于清中期年间,堪称古羌医工具中的绝品,被家住茂县土门乡磨爬村一位秦姓羌族医生用来行医。老人家住的地方在大山里面,距离茂县城很远,单边步行一趟就需要4个小时。“老人家一生悬壶济世、淡泊名利。虽然我承诺购买银针后永久收藏,不会转手倒卖,但仍然没有做通工作。”杨维强说,为了将这副银针藏于馆中,只好“打持久战”。老人家喜欢喝酒,杨维强就每年往大山里面跑一趟,给老人家带上2瓶酒,在他面前不再提银针的事情,只陪他喝酒。
老人家逝世后,杨维强去给老人家上了香,最终感动了老人家的儿子。“2004年我如愿以偿获得了这副银针,现在陈列在博物馆中。即使有人出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倒卖。”
兴办博物馆 只为实现一个梦想
地震发生后,杨维强担心茂县境内的文物受到损害,于是,他将当地文物收藏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茂县文物收藏抢救小组”,分头保护文物。
历经37年努力,2016年10月2日,收藏了数千件文物的维强民族博物馆正式开业,这是阿坝州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一直免费参观。
对于自费兴办博物馆的原因,杨维强说,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为了传承历史悠久的羌族文化,而这又与其家庭背景有着深厚的渊源。“爷爷是清光绪26年(即1900年)的进士,我们家因此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爷爷对羌族文化不仅推崇,而且颇有研究。这样也影响了我从小对羌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后来萌生了自费创办博物馆的梦想。”
在杨维强看来,“一本已经发黄的线装古羌天书,一扇清代中期的石牌坊门,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200年前羌人的生活,感受到古羌文化的源远流长。”
贷款120万 只为传承羌族文化
这种只有投入,而无回报的“买卖”如何维持下去?他只好以加工银饰品的收入来贴补,在茂县城内开了一家工艺美术品商店,将其所赚的钱投入其中。“但这远远不够,我将自家的房产抵押给银行,获得了120万元的贷款,目前还有40万元未偿还。”
杨维强的努力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方的肯定和认可。2016年7月,维强民族博物馆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维强个人获得了“羌族银饰锻造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7年4月,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获得了文物博览奖。“我爱人对我的事业也由过去的竭力反对变为现在的全力支持。”杨维强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他一年一个小计划,三年一个中计划,五年一个大计划。目前他正在准备参加国家文物局举行的文物鉴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我将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收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为传承羌族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记者手记
中国古羌城:“文旅融合”经典样本
上午9时,位于茂县凤仪镇的中国古羌城,两扇厚重的城门在礼炮声中缓缓开启,身着羌族服装的男女老少整齐列队而出,走下石梯来到广场,载歌载舞,以羌族特有的形式欢迎客人们的到来,其场面甚为壮观。这是中国古羌城每日必有的开城仪式。
据负责人龚祥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羌族文化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损毁。为恢复古城原貌,保留羌族传统文化,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各级政府和对口援建方山西省共同出资,在原来的岷山古国遗址重建了中国古羌城。古羌城占地3000余亩,规划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龚祥说,为了传承羌族文化,国家相关部门在此设立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统整理和挖掘羌族文化资源,羌寨重建更加突出羌文化元素表达,羌绣与多个世界知名时尚品牌形成良好合作,“羌文化+旅游”、“羌文化+创意”等业态模式不断涌现,羌族文化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古羌城,则成为茂县文旅融合的经典样本。
中国古羌城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作为国家AAAA级景点,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态展示,更是文化休闲、旅游体验目的地。2016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0万元,2017年受九寨沟县地震灾害影响,游客接待量和营业收入减半。龚祥估计,今年会实现恢复性增长。
对话
茂县坪头村村民吴学凯:
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
5月10日,《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进茂县坪头村时,村民们正在集体打扫卫生。别墅一样的住房,墙壁上挂着“欢迎山西恩人回家”的横幅。硬化的道路已经非常干净,正在倒垃圾一位中年男子,一问,36岁,名叫吴学凯,正是坪头村的村民。他说,为了迎接地震后援建的山西省回访代表团,大家扫得很认真。
记者:你在这里打扫卫生,给工钱不?
吴学凯:不不不。援建的恩人要来这里看看,我们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大家都自觉自愿,每家每户都有人来,不要工钱。
记者:平时也是这样干净吗?
吴学凯:差不多。因为我们这里是旅游示范村和民宿示范村,卫生搞好了,客人才愿意来;来了才住得下,我们也才有收入。
记者:住宿情况怎么样?
吴学凯:还可以。我们村三百多户人家,目前有一百多家开民宿。少的家庭有几个铺位,多的近20个铺位,旺季游客多还不够住。
记者:你家里也搞了民宿业务吗?
吴学凯:现在还没有,等把房子修好后再说。
记者:你家现在主要收入是靠什么?比地震灾后重建前有没有变化?
吴学凯:我们家地少,现在种了两亩多蔬菜,同时套种红脆李、青脆李,加上其他收入,一年共计收入10万块钱左右。比起地震前基本上翻了一番。
记者:红脆李、青脆李销路如何?
吴学凯:好卖!我们这里没有啥子污染,算得上是真正的无公害水果,游客们都喜欢,有的自驾游客人一买就是几十、上百斤。
记者:除了游客购买,还卖给谁?
吴学凯:过去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现在高铁、动车越来越多,就销得更远了。有些家庭还通过网上销售。
记者:种蔬菜水果之前,你干什么?
吴学凯:过去长年在外地打工,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一趟。青壮年都出去了,村子里平时只有老人娃娃留守,那个时候没有其他办法,在家找不到钱。
记者:现在还去外地打工吗?
吴学凯:大家对现在这个样子很满意,都不愿意出去了,在家搞种植养殖,加上民宿项目,既把钱挣了,又可以照顾家庭。
数据摘要
2000万元
中国古羌城2016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0万元,2017年受九寨沟县地震灾害影响,收入减半。预计今年将恢复性增长。
600万元
四川兴绣藏羌文化工艺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公司盈亏平衡,2016年开始盈利,计划3年内实现年收入300万元,5年内达到600万元。
24000名
阿坝州兴秀技能培训学校对羌绣初、中、高级各阶段的培训全部免费。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了超过24000名学员。
人物语录
李兴秀:你随时来免费学习,公司可以帮你卖产品,进不进公司一样的;我更希望大家都去开个公司开个门店,个个都做大,个个都挣钱。
杨维强:我将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收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为传承羌族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吴学凯:我们家种了两亩多蔬菜,同时套种红脆李、青脆李,加上其他收入,一年共计收入10万块钱左右。比起地震前基本上翻了一番。
本版稿件采写 记者 秦川杨成万 陈雨禾 摄影 李里
新闻推荐
5月10日,茂县古羌城举行盛大开城仪式。这里已成为人们认识羌族、了解并研究羌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本报记者徐莉莎摄5...
茂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