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条地震断裂带 跨过21个堰塞湖 绵茂公路的样子越来越清晰

德阳晚报 2018-05-15 12:06 大字

绵茂公路金鱼隧道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这是一段地图上从来没有过的线条,穿越4条地震断裂带,跨过21个堰塞湖,每年汛期几乎都会出现山体滑坡、岩石崩塌和泥石流……

每一个曾参与过勘察、建设,或曾深入了解过的人,都会发出“绵茂路之难甚于川藏公路”的感叹。

建绵茂路解“相邻不相通”之困

因为施工区域特殊的地质构造、异常恶劣的施工环境,以及作为“5·12”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项目,绵茂公路的建设一直倍受关注。

事实上,绵茂公路最初的提出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从1992年开始,绵茂路便开始了工程预可行研究。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决策者们意识到,仍旧依靠都汶路和茂北路作为内地进入阿坝州的主要通道,无论对战备还是民生都已极不适应,急需尽快新辟一条横穿龙门山腹地、能便捷沟通德阳市和阿坝州的快速公路通道,解绵竹和茂县“相邻不相通”之困。

在这样的背景下,绵茂公路的建设正式被列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绵茂公路最初的设计是,绵竹境内全长56.6公里,将新建桥梁62座,新建桥梁总长18338米,隧道4座,隧道总长7510米,工程投资估算25.54亿元。

遭遇自然灾害被迫改线

2009年,绵茂公路正式开始建设。让设计者、管理者和施工者都没有料到的是,2010年的“8·13”特大泥石流灾害中,绵茂公路的建设遭到重创。

处于“8·13”特大泥石流肆虐地域内的绵茂公路一期工程,金鱼电站取水口至篾棚子约12.5公里路段,已完工的实体工程受损严重,多处挡墙被冲毁,路基、桥台被埋,施工设备和料场等被冲毁或被埋。云湖隧道进口段河床淤积高程已经接近公路设计高程,出口段小岗剑堰塞湖的湖水已经高于公路设计高程。长滩泥石流、文家沟及走马岭泥石流规模巨大,无法根治,能对绵茂公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由于受河床淤积与长滩泥石流、文家沟泥石流的影响,云湖隧道出口段至文家沟对面棋盘村段灾损严重,公路按原设计修复后,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较低,如在原设计基础上改善后,在以后的汛期里泥石流再次爆发的风险太大,绵茂公路无法满足“生命线”的功能要求。

绵茂公路的原设计线路走向被迫进行调整。

施工难危险大造价高

绵茂公路原本就因“三多三高三复杂”,让不少公路建设方面的行家里手都感到头痛,而为了确保道路安全稳定,改线之后的绵茂公路,其建设的施工难度和危险性都大大增强。

“‘三多三高三复杂\’是指绵茂公路穿越的地震断裂带多,地质灾害多,新建桥梁、隧道多;保护生态环境要求高,地震设防等级高,路线线位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设计结构复杂,施工组织复杂。”绵茂公司总工赵健说,绵茂公路原设计方案中的桥隧比就已经高达70%以上,改线之后则提高到令人吃惊的80%以上,其中棋盘石隧道到东河二号隧道间16公里的路段,桥隧比更是达到了100%。也就是说,这16公里的绵茂公路要么在桥上,要么在洞中。

赵健介绍说,为避免泥石流、山洪对绵茂公路安全的影响,改线后的绵茂公路不少路段路基被大幅度抬高,桥梁也由原来的多孔桥改为单孔或少孔,“这种设计上的改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道路本身的安全和稳定,但对施工来说,难度、危险和造价都大大提高了”。

全长922米的棋盘石隧道,正好横穿龙门山脉断裂带,为防止建成后的隧道被意外发生的地震等地质灾害撕裂,影响绵茂公路的道路安全,在隧道建设中,还试验性地使用了一项目前国内唯一的新技术,赵健形象地称之为“弹性隧道”。也就是把通常一体化的隧道分成两截相对分离的部分,人为的在两端的接口处留出一些空隙,一旦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山体和岩石产生的破坏力可以通过这个空隙释放出去,避免和减少对隧道的损坏。

施工现场的“三无”生活

作为绵茂公路施工一线的一名管理者,53岁的王建设在工地已经待了近3年,他对绵茂公路的修建深有体会。

昨日下午,连日下雨后天空终于放晴,在绵茂公路桂花岩隧道施工现场边的工棚外,王建设正在休息。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临时住所,就搭建在施工隧道口不远处的一块平地上,几十名工人们都在此吃住。

几个用过的破旧塑料桶里,扦插了一些三角梅、柳条等植物,这是工人们唯一的取乐生活。“种点植物,看着舒服点嘛,给自己找乐子。”王建设说,这个施工点,连网络信号也没有。

“昨天是母亲节,我们几个工友都想给家里打个电话。”王建设说,担心工人们因此情绪不好,他才找来了一辆车,拉着工友们下山,走了五六公里开外才找到了有信号的地方,大家各自给家里打了电话。

来工地前,王建设怎么也没想到,“现在居然还有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他反复强调,最害怕一旦工地有意外发生,电话就是“生命线”,但现在的“生命线”却不通。

除了没有网络信号,工地上还过着“无水和无电”的生活。几乎所有的洗漱、做饭等,他们只能挑山沟里的水来饮用。好在前不久终于解决了“无电”的日子,通电后大家晚上至少不用点着蜡烛洗漱了。

在王建设看来,工地上的“三无”艰苦生活留不住工人都是其次,最主要是施工环境太危险。而这一点,作为绵茂公路施工方负责人的张浩也深有体会。

桂花岩隧道入口处,有一排约10长的钢护棚,顶部密密麻麻的一排钢筋上散落着不少碎石,有些钢筋已经被碎石压变了形。张浩说,这段钢护棚是他们专门搭建的,为的是保障工人和机械进出隧道安全。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工人被突然散落的碎石砸伤,“我都被打过三次,好在都是轻伤。”张浩说,今年这个隧道从3月下旬开工到现在已经换了6批工人,很多人来看看环境,还没开始干活就离开了。“但不管再难再苦,我们也要按照既定的施工计划,确保在2020年实现绵茂公路的全面通车。”本报记者张嵘曾啟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毛健摄

绵茂公路金鱼隧道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这是一段地图上从来没有过的线条,穿越4条地震断裂带,跨过21个堰塞湖,每年汛期几乎都会出现山体滑坡、岩石崩塌和泥石流……

每一个曾参与过勘察、建设,或曾深入了解过的人,都会发出“绵茂路之难甚于川藏公路”的感叹。

建绵茂路解“相邻不相通”之困

因为施工区域特殊的地质构造、异常恶劣的施工环境,以及作为“5·12”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项目,绵茂公路的建设一直倍受关注。

事实上,绵茂公路最初的提出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从1992年开始,绵茂路便开始了工程预可行研究。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决策者们意识到,仍旧依靠都汶路和茂北路作为内地进入阿坝州的主要通道,无论对战备还是民生都已极不适应,急需尽快新辟一条横穿龙门山腹地、能便捷沟通德阳市和阿坝州的快速公路通道,解绵竹和茂县“相邻不相通”之困。

在这样的背景下,绵茂公路的建设正式被列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绵茂公路最初的设计是,绵竹境内全长56.6公里,将新建桥梁62座,新建桥梁总长18338米,隧道4座,隧道总长7510米,工程投资估算25.54亿元。

遭遇自然灾害被迫改线

2009年,绵茂公路正式开始建设。让设计者、管理者和施工者都没有料到的是,2010年的“8·13”特大泥石流灾害中,绵茂公路的建设遭到重创。

处于“8·13”特大泥石流肆虐地域内的绵茂公路一期工程,金鱼电站取水口至篾棚子约12.5公里路段,已完工的实体工程受损严重,多处挡墙被冲毁,路基、桥台被埋,施工设备和料场等被冲毁或被埋。云湖隧道进口段河床淤积高程已经接近公路设计高程,出口段小岗剑堰塞湖的湖水已经高于公路设计高程。长滩泥石流、文家沟及走马岭泥石流规模巨大,无法根治,能对绵茂公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由于受河床淤积与长滩泥石流、文家沟泥石流的影响,云湖隧道出口段至文家沟对面棋盘村段灾损严重,公路按原设计修复后,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较低,如在原设计基础上改善后,在以后的汛期里泥石流再次爆发的风险太大,绵茂公路无法满足“生命线”的功能要求。

绵茂公路的原设计线路走向被迫进行调整。

施工难危险大造价高

绵茂公路原本就因“三多三高三复杂”,让不少公路建设方面的行家里手都感到头痛,而为了确保道路安全稳定,改线之后的绵茂公路,其建设的施工难度和危险性都大大增强。

“‘三多三高三复杂\’是指绵茂公路穿越的地震断裂带多,地质灾害多,新建桥梁、隧道多;保护生态环境要求高,地震设防等级高,路线线位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设计结构复杂,施工组织复杂。”绵茂公司总工赵健说,绵茂公路原设计方案中的桥隧比就已经高达70%以上,改线之后则提高到令人吃惊的80%以上,其中棋盘石隧道到东河二号隧道间16公里的路段,桥隧比更是达到了100%。也就是说,这16公里的绵茂公路要么在桥上,要么在洞中。

赵健介绍说,为避免泥石流、山洪对绵茂公路安全的影响,改线后的绵茂公路不少路段路基被大幅度抬高,桥梁也由原来的多孔桥改为单孔或少孔,“这种设计上的改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道路本身的安全和稳定,但对施工来说,难度、危险和造价都大大提高了”。

全长922米的棋盘石隧道,正好横穿龙门山脉断裂带,为防止建成后的隧道被意外发生的地震等地质灾害撕裂,影响绵茂公路的道路安全,在隧道建设中,还试验性地使用了一项目前国内唯一的新技术,赵健形象地称之为“弹性隧道”。也就是把通常一体化的隧道分成两截相对分离的部分,人为的在两端的接口处留出一些空隙,一旦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山体和岩石产生的破坏力可以通过这个空隙释放出去,避免和减少对隧道的损坏。

施工现场的“三无”生活

作为绵茂公路施工一线的一名管理者,53岁的王建设在工地已经待了近3年,他对绵茂公路的修建深有体会。

昨日下午,连日下雨后天空终于放晴,在绵茂公路桂花岩隧道施工现场边的工棚外,王建设正在休息。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临时住所,就搭建在施工隧道口不远处的一块平地上,几十名工人们都在此吃住。

几个用过的破旧塑料桶里,扦插了一些三角梅、柳条等植物,这是工人们唯一的取乐生活。“种点植物,看着舒服点嘛,给自己找乐子。”王建设说,这个施工点,连网络信号也没有。

“昨天是母亲节,我们几个工友都想给家里打个电话。”王建设说,担心工人们因此情绪不好,他才找来了一辆车,拉着工友们下山,走了五六公里开外才找到了有信号的地方,大家各自给家里打了电话。

来工地前,王建设怎么也没想到,“现在居然还有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他反复强调,最害怕一旦工地有意外发生,电话就是“生命线”,但现在的“生命线”却不通。

除了没有网络信号,工地上还过着“无水和无电”的生活。几乎所有的洗漱、做饭等,他们只能挑山沟里的水来饮用。好在前不久终于解决了“无电”的日子,通电后大家晚上至少不用点着蜡烛洗漱了。

在王建设看来,工地上的“三无”艰苦生活留不住工人都是其次,最主要是施工环境太危险。而这一点,作为绵茂公路施工方负责人的张浩也深有体会。

桂花岩隧道入口处,有一排约10长的钢护棚,顶部密密麻麻的一排钢筋上散落着不少碎石,有些钢筋已经被碎石压变了形。张浩说,这段钢护棚是他们专门搭建的,为的是保障工人和机械进出隧道安全。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工人被突然散落的碎石砸伤,“我都被打过三次,好在都是轻伤。”张浩说,今年这个隧道从3月下旬开工到现在已经换了6批工人,很多人来看看环境,还没开始干活就离开了。“但不管再难再苦,我们也要按照既定的施工计划,确保在2020年实现绵茂公路的全面通车。”本报记者张嵘曾啟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毛健摄

新闻推荐

“5·12”认识的三个男孩

作者与等待手术的小航。都市山民摄为小鸭伤心的男孩。岗日僧革摄鹏鹏长成少年了。都市山民摄有一些记忆挥之不去,有一些故事注定要被记录。在那场大地震中偶遇的一些人和事,即便再过一个十年,也是我...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